
2014年4月22日,特斯拉CEO Elon Musk親自向阿里文娛董事長俞永福、車和家CEO李想、主持人汪涵等8位車主交付了在華市場的首批Model S。三年半后,中國終于傳出了利好外資持股新能源汽車業務的消息,特斯拉心心念念的建廠事宜也可能到了落地的節點。
“推動中國新能源車發展的是中國有一整套全球最全面的、最系統的政策體系。”
先來說說所謂“利好政策”:
財聯社9月19日下午消息,據悉中國最早將于2018年取消對外資持股新能源汽車業務的限制;取消自貿區對新能源汽車業務的持股限制。
這個信息意味著什么不必多言,#看評論#已經說明了一切。4個評論中有2個提到特斯拉在華建廠及其最近一次的“緋聞”合資方上海臨港集團,至于對國內新能源汽車(企業)是利空還是利好要辯證的看,特斯拉在華建廠毫無疑問可以刺激競爭、帶動電動汽車產業鏈的繁榮;但與此同時,襁褓中孕育的新造車企業們是否準備好了直面特斯拉的競爭?
繼續說監管問題,雖然財聯社沒有提及明確信源,但我們暗中觀察,發現監管松綁在這個時候傳出還真不是空穴來風。
6月28日,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聯合發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修訂)》,彼時在「限制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中第7條汽車整車、專用汽車制造下僅在持股問題上堅持了中方股比不低于50%的要求,但對合資方經營主業是否為汽車整車制造已經不做明確要求。
風向很快變了。
8月16日,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外資增長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第一條「進一步減少外資準入限制」中便出現了這樣的表述: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對外開放范圍。持續推進專用車和新能源汽車制造等對外開放,明確對外開放時間表、路線圖。
緊接著便是上述兩部委對這一政策動向的回應——
9月15日,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孟瑋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為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今年下半年,將在金融、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
(9月19日下午,財聯社放出中國最早將于2018年取消對外資持股新能源汽車業務的限制的消息。)
9月21日,商務部召開例行發布會,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回應外資新能源汽車企業在自貿區設立獨資企業問題時的表述如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一直堅持開放發展的原則,在今年6月份發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已經明確放開外商在華建立生產純電動汽車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數量的限制,以及汽車動力電池的外商投資股比限制。下一步,將按照國務院39號文《國務院關于促進外資增長若干措施的通知》的要求,協調推動有關部門,盡快研究出臺減少新能源汽車制造領域外商投資限制的政策措施,持續推進這個領域的對外開放。
特斯拉在美國內華達州的超級工廠Gigafactory 1除動力電池外還生產別的嗎?隨著Model 3量產計劃的推進,特斯拉開始在那里生產電機和變速箱,并推動一批供應商企業在那里設廠形成電動汽車產業集群。結合上面電動汽車整車生產和動力電池限制一并松綁的政策,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政府監管層面開始鼓勵推動特斯拉產業集群在華落地?
關于中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監管的態度,本文決定來“吹一波”。中國政府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方面的態度是最為堅決也最為全面的。遠非早些時候讓全球幾乎所有大型車企都倍感震驚、聯合致信工信部的「雙積分政策」那么簡單。今年年初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直言不諱的表示:“相比其他國家,我國起步較晚的汽車新能源化事業能取得快速發展,主要受益于政策推動和體制優勢。” “推動中國新能源車發展的是中國有一整套全球最全面的、最系統的政策體系。”
政策力推的結果是,201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53%,達到50.7萬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
入華三年的特斯拉,從失意走到了爆發
特斯拉對中國市場一直寄予厚望,2014年,Musk把首批8輛車交付后接受新浪財經采訪時是這么說的:
中國是非常重要的市場,可以說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場。特斯拉計劃在中國市場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建立超級充電站網絡、 客戶服務中心、以及電動車專賣店。現在說建廠還為時太早,在特斯拉的長期規劃中我們一定會在中國建立工廠。
然而事與愿違,隨后兩年特斯拉在華銷量增長持續低迷,2015年,特斯拉全球年度銷量目標未達成,在接受投資者詢問時,Musk把原因歸結為“中國市場銷量令人意外的糟糕。”雷厲風行的Musk怎么會容忍中國市場這種「抱歉,給全球拖后腿了」的現狀持續下去,隨之而來的就是特斯拉中國管理層的連續換血——直到銷量有起色為止。
情況從2016年開始出現扭轉,當年特斯拉全球營收為70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營收超過10億美元,占比逼近15%,同比增長234%。2017年過去大半,中國市場的表現如何呢?
市場調研公司JL Warren Capital的統計數據顯示,特斯拉在今年第一季度共向中國出口了4799輛Model S/X,交付量同比增長了350%。根據特斯拉Q1財報披露的一季度交付量(25418輛),特斯拉中國銷量在其全球市場的占比已經達到18.9%。
第二季度的銷量增幅更加驚人。
這是彭博社公布的2017年特斯拉在華市場份額,特斯拉位列北汽、比亞迪、江鈴汽車之后排名第四(也是排行榜前十中唯一一家外企),占比8.6%。這是什么水平呢?
7月1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了上半年電動汽車汽車產銷數據。2017年1-6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分別為21.2萬輛和19.5萬輛。兩個數據結合可以得出特斯拉中國上半年銷量為19.5萬×8.6%=16770輛。結合特斯拉Q2財報數據,我們得知特斯拉全球上半年的銷量為47100輛。也就是說,2017年上半年,特斯拉中國在其全球市場的占比已經提升至35.6%,當之無愧的成為除美國本土外第二大市場。
但如果讓Musk看,這個成績還遠未達他預期,屬于「游戲才剛剛開始」的階段。他此前跟任宇翔聊起中國市場是這么說的:“任何一家汽車公司,中國都應該是它最大的市場。”“中國區的成長應該超過全球的增長。中國市場在未來一定會超過美國市場。”
為什么我說Model 3在華量產對中國的新造車公司是大利空?首先Model 3的產品力是毋庸置疑的,在沒有試駕、甚至沒有詳細的配置信息的情況下,截至7月底Model 3交付前的訂單超過了50萬輛。用車和家CEO李想的話說,這是典型的iPhone式爆品。然而Musk此前透露,這50萬訂單中來自中國的訂單“少得可憐”。
Musk把原因歸結為“還沒有在中國召開Model 3發布會”。但我們更愿意相信,根本原因是相對Model S/X潛在客戶,Model 3潛在車主對價格更敏感。特斯拉在華建廠的重要性在這里進一步凸顯。按照特斯拉一貫的定價邏輯,在華量產車型的售價勢必會砍去增值稅和關稅與美國持平。也就是說,不算政府補貼,在華量產的入門級Model 3的售價應當落在人民幣23萬(3.5萬美金)左右;長續航版售價也只有27.6萬(4.2萬美金)而已。
所以對于特斯拉而言,Model 3最有機會成為其首款在華量產車型。如果中國工廠2018年年初奠基,以特斯拉的執行力最早2020年下半年就可以量產上市,留給一眾國內新造車公司的窗口期并沒有多久。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中國的新造車公司們全都非常努力,大家極盡所能的推動產品盡快上市,動作最快的蔚來今年年底就要上蔚來ES8。因為如果動作過慢,甚至可能出身未捷身先死。
面對傳統車企還信心滿滿的本土群狼們,猛虎將至請留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