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歷了2015年的市場火熱,2016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卻顯得異常艱難。
新政策的密集出臺,補貼政策遲遲不出、騙補審查、補貼資金拖欠、客車三元暫緩、電池規范目錄與新能源汽車推薦車型目錄的重審、資金緊張的壓力等等,曾有人說,這一年經歷的動蕩、壓力與彷徨,比之前幾年加起來都要多。
無論如何,每位新能源汽車人仍不忘初心。相信經歷了2016年的陣痛,待塵埃落定,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與市場發展會再次煥發生機,同時也變得理性與健康。
而這些關鍵詞必將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印記。
關鍵詞一:新能源汽車補貼核查
從2016年1月20日四部委宣布對新能源汽車補貼核查到12月20日工信部發出處罰公告,整整歷時11個月。
1月20日,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發改委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核查工作的通知》表示將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情況及財政資金使用管理情況進行專項核查。
這場國家級的核查行動共涉及2013-2015年已獲得和已申報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汽車40.1萬輛,抽查銷售運營的新能源汽車數量達到13.3萬輛。
一直到9月8日,財政部官網對五家涉嫌違規及騙補的典型企業公開曝光,并針對幾家企業不同的情節給出了相應的處罰意見。情節最嚴重的吉姆西被取消生產資質并追回補貼。
到12月20日,工信部網站公開了對除吉姆西之外的四家企業的處罰決定書。
至此,歷時近一年的核查才真正落幕,而這也使得產業積弊與補貼漏洞等問題浮出水面,國家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全面大整頓才剛剛開始。
關鍵詞二:補貼調整
可以說,騙補事件首先暴露了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極大漏洞。而補貼政策的調整是必然的,
尤其是對于純電動客車的調整更是迫在眉睫。
補貼政策的具體實施方案也成為了業界最為關心的事件。但是由于國家對補貼核查沒有結束,導致新一輪補貼政策拖延至2016年底仍不出臺。
而網上的新能源補貼政策變換了好幾個版本,出臺的日期也瘋傳了好幾個月。不過從工信部12月20日發布的公告來看,可以確定的是,補貼方案將有三大方面的變化:
1、提高補貼車型技術條件、適當降低補貼額度,客車和專用車補貼方案肯定有調整,補貼額度會有所下降,技術指標會提高。宗旨是保持2016-2020年補貼政策總體穩定前提下,提高技術門檻,同時會設置中央和地方補貼上限,防止出現地方配套補貼標準過高現象。
2、2016年開始,新能源汽車補貼資金改為事后清算,取消預撥制度。
3、提高推薦目錄車型的要求。對于進入目錄的車型在安全、防水、防火等等各方面要求必然會提高,同時電池性能等零部件的技術標準和性能要求必然會提高。
關鍵詞三:政策不定
目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并沒有實現市場化,對國家政策的依賴性較大。因而,政策的導向直接決定企業行為。
2016年客車企業與專用車企業受到最大的困擾莫過于國家相關政策一直不定。
補貼方案不出;第四批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拖延至12月出爐,電動物流車終于上榜;動力電池目錄重審;三元電池是否解禁的不確定性;而12月初突然而至的對動力電池企業的產能要求提升至80億瓦時,更讓業界一片嘩然。
雖然在8月公布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修訂征求意見稿)》顯示,動力電池目錄將不再與“新能源汽車及產品準入”硬性捆綁;但這仍然是一個未明確的政策條款,卻仍然沒有車企敢于冒險。
這種情況下,乘用車雖然受影響較小,仍然有企業不得已更換車型配備的電池;純電動客車和物流車卻收到較大沖擊。由于各項補貼標準與技術指標未定,無論在產品規劃與生產方面都純在較大風險,大部分的電動物流車企業由于無法確定最終的售價,許多訂單不能接收,處于停產半停產的觀望狀態。導致1-10月份我國電動物流車產量不足1萬臺。與年初預計的10萬臺差距甚大。
關鍵詞四:門檻提高與管理趨嚴
相信各位對今年頻繁出臺的各種政策法規和征求意見稿已經見怪不怪了。
2016年8月中旬,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修訂征求意見稿,來提高新能源汽車企業的準入門檻,強化產品安全監控。
11月15日,工信部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進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建立國家、地方與企業在內的三級安全運行監測體系。
同期發布的還有《電動客車安全技術條件》,對電動客車的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作為重點提升對象。對產品的技術水平、核心零部件質量、一致性、整車產品性能與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
11月22日,工信部發布的《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征求意見稿中對動力電池企業的產能提升至80億瓦時。
在動力電池方面,還有《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產品規格尺寸》和《汽車用動力電池編碼》(征求意見稿)。4月29日工信部發布的《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申報工作的補充通知等等。
這一系列政策的修訂與制定,都表明國家將完善對新能源汽車產業與市場的監管體系,提高準入門檻,對整車與動力電池產品的各項性能指標要求均有提高,管理也將趨于嚴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