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網訊:日前,一日本研究小組宣布,開發出一種有機分子結晶,其容易在低溫下發揮作用,并可用作“全固態電池”電解質,使得冬季最低氣溫達到零度以下的寒冷地區使用電動汽車成為可能。
全固態電池是被期待應用于純電動汽車等的新一代蓄電池。其正極和負極之間設置固態電解質,無需擔心起火。而普通鋰離子電池的電解質為液態,但接觸空氣后,存在起火風險。配備此類電池的純電動汽車發生事故后存在安全隱患。
為此,日本靜岡大學講師守谷誠與東京工業大學教授一杉太郎等人組成研究小組,開發出了由雙氟磺酰亞胺鋰(LiFSA)和丁二腈(SN)組成的名為“分子結晶電解質”的固體電解質。通過適當調整鋰鹽及有機分子組合及反應比,在晶體中規則排列分子,使后者狀態形成離子通道,傳導率提高。
此次新開發的電解質在常溫下傳導率跟過去開發的分子結晶電解質的最高值相當,但在攝氏零下20度時,傳導率卻能達到原來100倍,在寒冷地區也能順暢工作,因此可以期待成為純電動汽車用全固態電池的材料。
與此同時,上述晶體的制造工序也較為簡化。首先混合雙氟磺酰亞胺鋰和丁二腈后加熱,然后僅通過冷卻到室溫,就可以獲得單晶。再加熱時,又恢復液狀,冷卻時,再度結晶,可以像液體一樣制作電池。而作為電池使用時,又可作為固體使用。不管在制造還是實用方面都成為了易于處理的電解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