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新華僑報網22日發表文章稱,日本要實現“稀土強國”這一愿景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首先,日本在南鳥島專屬經濟區發現的稀土礦藏分布區位于日本最東端。開采成本高昂;其次,研究發現稀土資源是一回事兒,而真正實施商業開采則是另一回事兒,這其中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會涉及政治、法律等一系列相關難題。
文章摘編如下:
日本資源匱乏,稀土這種資源則素有“工業維生素”甚至“工業黃金”的美稱。那么,當日本遇上稀土,情況如何呢?
不久前,日本在其最東端的南鳥島專屬經濟區發現了含有稀土的海泥。日本經濟產業省的報告稱,這一礦床的稀土儲藏量能讓日本消費數百年,而且位于海底下數米的潛水處,采掘很容易。同時,本田公司成功從混合動力汽車的鎳金屬氫化物電池中抽取出稀土,用其重新制造鎳金屬氫化物電池。此外,山口大學、愛媛大學和東京大學的聯合研究小組發布消息,在三重縣發現了含有稀土的新品種礦物。
稀土號稱“工業黃金”,緣于其優良的光電磁等物理特性,在與其他材料組成性能各異、品種繁多的新型材料同時,還能夠大幅度提高其他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因此在石油、化工、冶金、電子等領域有廣泛用途。由此帶來的科技進步一旦應用于軍事領域,還必將提高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和地位。
對于日本而言,僅電子工業、汽車制造業、精密制造業這些支柱產業,就離不開對稀土廣泛巨大的需求。因此,日本千方百計擴大稀土儲備并投入資金從事稀土替代品研究。近期對稀土資源的發現和相關研究取得的進展,似乎標志著日本在稀土資源自給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但是,這些是否意味著日本實現“稀土強國”指日可待呢?綜合各種因素,應該說,達到這一愿景“路漫漫其修遠兮”。
首先,日本在南鳥島專屬經濟區發現的稀土礦藏分布區位于日本最東端。盡管產經省報告稱采掘很容易,但既然是海底開采,單耗電量就十分巨大,進而導致成本高昂,遑論是否已經具備作為開采保障的成熟技術。而且,海泥往往是各種海底生物的生存和活動場所,假若過度開采,會不會造成海底生物數量急劇減少甚至滅絕,破壞海洋環境,帶來一系列持續加重且難以逆轉的嚴重后果。對于因福島核事故破壞周邊海洋環境而遭到國際譴責的日本來說,更需要三思而行。
其次,研究發現稀土資源是一回事兒,而真正實施商業開采則是另一回事兒,這其中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會涉及政治、法律等一系列相關難題。
去冬今春,日本在愛知縣渥美半島附近海底探明大量甲烷水合物(又稱可燃冰)儲存。今年以來,日本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 GMEC)成功進行了甲烷氣體分離提取試驗。此舉既是世界首例海底天然氣開采試驗,也為日本新能源儲備帶來新的希望。然而與此同時,日本各地相繼出現了投資新能源的欺詐行為。不少老年人被人誘導購買利用海底資源發電的公司的債券,有人被騙走數百萬日元。雖然警方還在進行調查,但由此可以看出,可燃冰開采已經成為不法人員和犯罪團體準備涉足的目標。
而對于日本國內的大財閥以及黑社會來說,稀土開采同樣是一塊極其誘人的大蛋糕,它所具有巨大利益空間和利潤回報,必將引起各方勢力的激烈競爭,甚至是殘酷爭奪。對于這些具有戰略意義的資源的開采、利用、規劃、管理,有必要在國家層面盡快出臺相關法律。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法律涉及國土交通省、環境省等不同部門,需要彼此之間的通力合作。而目前,人們卻遺憾地看到,立法保障方面還是一片空白。
美國的頁巖氣開采曾被喻為一場新的能源革命,美國政府也曾寄望頁巖氣開采能為其帶來強勁的經濟增長點。如今,日本政府似乎也從稀土發現、可燃冰發現看到了希望,準備效仿美國。然而,如果不解決好與其相關的政經、法律問題,日本“稀土強國”的愿望可能演變成新矛盾、新問題、新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