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搶時間、搶資源、搶客戶,鋰電行業正在上演一場“速度與激情”。
受年初補貼政策調整和推薦目錄重審等一系列影響,2017上半年大批動力電池企業都在忙于改造產線、提升電池能量密度、產品過新國標強檢、配套新能源車型上推薦目錄公告等,導致開工率和出貨量低迷。
“去年是公司的起步期,主要是在進行產能建設、技術升級、提升能量密度、構建供應鏈體系、組建團隊、送樣過新國標測試上公告等工作。”蕪湖天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蕪湖天弋)副總經理郭忠華對鋰電網表示,2017年一季度公司已有訂單1個多億,今年的目標是15-20億,而去年的銷售額在4個億左右,這將會是幾倍的增長。
蕪湖天弋成立于2014年9月,是一家致力于鋰離子電池(含動力電池、儲能電池、消費產品電池)的電芯、封裝、系統研發、生產和營銷的高新科技企業。
公司產品材料體系包含磷酸鐵鋰和三元材料,動力電池以方形鋁殼產品為主,消費類電池以軟包為主。其中,鐵鋰電池主要應用于新能源客車領域,三元電池應用于新能源乘用車、專用車領域。同時,公司還在儲能(出口至歐美地區)和電池回收及梯次利用領域展開積極布局。
自補貼金額與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掛鉤之后,提升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就成為了電池企業的頭等任務,蕪湖天弋也通過多種方式實現了產品質量的大幅提升。
“能量密度的提升需要在多方面進行改良升級,但新補貼政策是去年底才落地的,所以短時間內提升電池能量密度最快的方法就是在結構設計、輕量化、提升空間利用率等方面下功夫,但最根本的還是要在材料上升級,但這個過程會比較慢。”郭忠華對鋰電網介紹,蕪湖天弋一方面將通過物理方式進行殼體、模組和系統的輕量化處理。另一方面在正負極材料性能上升級,導入硅碳負極和高鎳三元等新材料,全面提升公司產品的能量密度。
據了解,目前蕪湖天弋一期及二期一號廠房已經投產,正在快速推進二期及三期項目的建設,計劃于2020年達到14Gwh的總產能。其中,公司能夠獲得1.2倍補貼的動力電池已經開始量產,各類電芯、電池包的新國標強檢測試也已經完成,目前正在配合整車客戶上公告目錄。
截至目前,工信部發布的2017年《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下稱公告),第292批次至298批次,共計公告2205個新能源汽車車型。其中,蕪湖天弋配套35款公告車型。
而另一方面,工信部累計發布的6批2017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下稱推薦目錄),共涉及1983個新能源汽車車型。在前六批推薦目錄中,有90余家動力電池企業成功為各大車企的新能源汽車車型配套動力電池。
其中,蕪湖天弋自今年開始,已成功為金華青年汽車、南京金龍、星凱龍客車、揚子江汽車、珠海廣通、河北長安汽車、四川野馬等車企的新能源客車車型配套動力電池,其中有23款車型進入前6批推薦目錄。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當有近百家電池企業成功配套多款車型進入推薦目錄,但能夠在下半年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整車客戶大額電池訂單的企業卻不會太多。而在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些在技術、實力和市場規模等方面不占優勢的電池企業也將被淘汰出局。
因此,動力電池企業需要在產能規模、產品質量和制造成本以及供應鏈管理等方面加強管控,進一步提升公司的整體競爭實力。
對此,鋰電網也針對當前行業內的一些熱點話題與蕪湖天弋展開了交流探討。
鋰電網:降成本是動力電池企業在2017年的重要任務,蕪湖天弋在降成本方面主要采取哪些方式?
郭忠華:2017年是動力電池行業的洗牌期,將從兩個方面進行洗牌。一個是技術方面,一些技術上跟不上的中小電池企業將會被淘汰出局;第二是在成本上沒有優勢的企業,在未來競爭中也難以維持。
其實成本控制能力反應的就企業的綜合實力,而我們主要是從四個角度進行降成本,
第一是在設計方面。例如在單體和模組、系統等方面進行結構設計優化,導入新材料進行輕量化處理。
第二是制造層面。打鐵還需自身硬,企業要加強內功修煉。我們將進行制造的精細化管理,提高良品率、降低設備故障率、提升制造效率和材料利用率等。
第三是外部環境改善。通過構建和諧穩定的供應鏈體系,加強企業供應鏈管理,與上游材料供應商形成戰略合作,保障材料供應穩定和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同時多開發一些優質供應商,實現多樣化。
第四是布局回收和梯次利用。動力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是必然趨勢,也是電池企業降低成本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們也在布局動力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材料回收等。
鋰電網:業內認為,今后靠一家企業單打獨斗已經難以生存,您認為電池企業要和上下游企業形成怎樣的合作模式才能實現共贏?如何看待當前電池企業與整車企業強強聯合的發展趨勢?
郭忠華:從合作模式來看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電池企業與整車企業形成戰略合作,形成長期穩定的供貨關系,給客戶在產品價格和交貨賬期等方面給予更多優惠;另一種就是直接捆綁形成合資公司,接下來車企肯定會往上游延伸,上游也想跟車企捆綁進行資源整合,今后雙方在資本層面合作案例會越來越多。
鋰電網:目前動力電池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國家也在有意扶持一些大型電池企業,您如何看待這種發展趨勢?中小型電池企業如何突圍?
郭忠華:今年電池產能比實際需求至少高出50%甚至翻倍,產能過剩已經明顯但高品質的產能依然不足。導致有實力有技術的企業產品供不應求,沒有實力的企業慢慢被淘汰,這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這種情況之下,中小企業可能不會在主流動力電池市場占優勢,但在一些細分市場領域會有一席之地,轉型是企業的一個發展出路。除非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企業壯大,或者被大型電池企業兼并購,大企業為了滿足訂單需求可能會去收購一些在技術路線上吻合且有一定實力的中小企業,這種可能性會比較高。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