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網訊 伴隨新能源電池產能集中“爆發”,同時政策補貼持續“退坡”,新能源汽車制造商與電池供應商的供需關系發生“反轉”:此前,由于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走高,電池供不應求,價格也水漲船高;經過近兩年時間布局,新能源汽車電池已經過渡到供大于求的買方市場。
近日,記者獲悉,目前,整車企業與電池廠正就電池價格談判,但雙方目標差價太大,電池企業的降成本壓力非常大。
一位電池廠商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整車廠要求電池成本按照補貼退坡幅度下降20%,但目前我們只能做到10%以內。一方面,上游材料成本猛漲;另一方面,整車廠訴求較為強烈,因此我們現在處于 上擠下壓 的被動狀態。”
“事實上,電池廠商的壓力不只來源于成本。政策調整所帶來的技術路線調整對電池廠商的影響也十分巨大,電池廠商必須根據政策標準對電池規格、PACK方案甚至材料配方進行調整。”在行業資深專家方建華看來,目前,電池廠商承擔了來自于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整車廠壓價和技術路線調整三重壓力。
對此,一家整車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事實上,現在降成本的主要承擔壓力還在整車廠身上。“大家都必須在各個環節努力消化成本,否則就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從目前情況來看,除了降低供應鏈上各個環節的成本,整車廠要消化的成本還是最大。”
價格遭遇“雙重”壓力
目前,新能源電池價格正在遭遇上游原材料價格飆升,和下游整車企業大幅壓價的雙重挑戰。
“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重要零部件,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完善,未來降價空間還比較大。因此,電池企業承擔了比較大的成本下降壓力,”云度新能源常務副總經理林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補貼退坡也反映出,政府希望企業通過技術升級來提升電池性價比,而不是完全依靠政策。
根據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2017~ 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將在2016年基礎上退坡20%。以一輛裝配40千瓦時電(續航里程在250公里以上)的電動車為例,國家補貼將由原來的每輛5.5萬元下降到4.4萬元,地方補貼將由原來的每輛5.5萬元下降到2.2萬元(地方補貼不得超過中央單車補貼額50%),這意味著,這輛電動車目前所能拿到的補貼比以前的下滑了4.4萬元。
記者了解到,去年整個動力電池包一千瓦時電價格在2200~2500元,按裝配40千瓦時電的電動車來計算,電池包的總成本約為8.8萬~10萬元。
因此,要彌補這減少的4.4萬元補貼額,除通過增加產量實現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外,整車廠還需從電動車三大零部件(電池、電機、電控)上入手降低成本,而占據整車成本30~40%的電池就成為最主要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