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從小米的“電視盒子”,到阿里、騰訊的理財基金,再到樂視進軍電動汽車領域,最近一兩年,不少在互聯網領域已經取得一定成功的企業先后涉足傳統產業,在給人們帶來更多便利,并迅速獲得一定市場份額的同時,可以看到,電視、銀行、汽車等傳統產業的生產模式也發生了一些改變。正因如此,有人把涉足其它產業的互聯網企業稱為行業的“攪局者”。
近日,攪局者們又有了新動作,《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道披露,美國蘋果公司已經成立一個秘密研發中心,致力于自主研發一款“蘋果”牌電動汽車。這一動態不禁引發外界猜測:繼iPod、iPhone和iWatch后,這家移動互聯行業巨頭未來將觸角伸向全新的汽車領域,按照命名習慣,蘋果的汽車應該叫iCar,這事靠譜么?互聯網企業能順順當當的殺入汽車制造領域么?
《華爾街日報》援引多名消息人士的話報道,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大約1年前批準了汽車研發項目,指定分管產品設計的副總裁史蒂夫·扎德斯基領導研發,授權他組建一個最多1000人的研發團隊,在距離蘋果公司總部數公里的一個基地工作,扎德斯基加盟蘋果公司前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一名工程師,熟悉內情的人士說,這個研發團隊已擴充至數百人,正共同參與一個代號為“泰坦”的項目研發。據說,設計團隊已初步設計出形似小型旅行車的方案。
蘋果還不惜從汽車產業巨頭引進人才。去年9月,德國梅塞德斯-奔馳汽車公司北美研發中心首席執行官約翰·容維爾特跳槽至蘋果公司。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容維爾特已經調入汽車項目研發團隊。有消息人士認為透露,蘋果高層管理人員近期還飛赴奧地利,與高端汽車制造承包商麥格納國際公司高層舉行會晤。
蘋果造車靠不靠譜?騰訊汽車評論員霍雨佳認為,對于蘋果來說造車并不算難事。
霍雨佳:他自身的造車環境非常好,加州在硅谷地區,因為在這個區域有非常好的政策給予他做一款電機車,對他來講就毫無難度。因為特斯拉本身就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一個產品嘛,特斯拉本身并不是靠著核心的顛覆性的技術而研發的產品,它靠的是一種概念,它靠的是一種整合,蘋果在這方面的資源將更為強大,所以很容易造一款純電動汽車。
蘋果的競爭對手谷歌已經將其研發的自動駕駛汽車扔到公眾面前,國內的互聯網企業樂視也宣布了造車計劃,并且已經偷偷干了一年,互聯網顛覆汽車行業的話題熱度不減,但是,有傳統汽車行業的人士認為,和以往互聯網顛覆的傳統行業不一樣,汽車恐怕難以被顛覆。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移動互聯非常重要,是汽車當前兩大方向之一,一大方向是動力的電動化,再一大方向就是移動互聯。汽車企業我們要重視這個事,我們要重視移動互聯技術的應用。但是汽車行業和移動互聯行業作風上不太一樣,汽車行業一般是多做少說,移動互聯行業,我認為他們是講什么事都比較高調,以至于在坊間出現某行業要顛覆汽車這樣的說法,那我們等著。至于能不能顛覆,那咱走著瞧。
而要想顛覆汽車行業,國內互聯網企業首先要過的關就是汽車行業的準入門檻。國內對于汽車制造的有關監管舉措使有意造車的互聯網企業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去年7月,工信部發布《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互聯網企業雖被允許進入新能源汽車制造領域,但必須達到一定條件。
工信部副部長蘇波:我們制定準入條件是以生產汽車所具備的技術、裝備、工藝、人員,開發人員為條件的,如果互聯網企業你有這樣的能力,或者互聯網企業兼并了我們某一個汽車廠,具備了這個門檻,那完全可以。
而根據國家發改委結束征求意見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投資項目和生產準入管理的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新建企業必須有3年以上純電動乘用車的研發基礎等“硬件”,且必須使用自有品牌。按此要求,互聯網企業短期內很難獨立造車。國內率先公布造車計劃的樂視對此也在合計辦法,早前,樂視控股車聯網 CEO何毅表示。
何毅:汽車行業的同仁都很清楚,中國汽車生產制造是有許可證之路的。最近發改委相關部門也提出了準入制度的征求意見稿,向社會正在征集,關于這點我只能說,樂視會按照國家相關部門的要求去申請相關的許可證,而且這項工作已經開始在進行中。
從今年年初,樂視汽車團隊正式亮相,到近日蘋果公司傳出秘密造車的消息不過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或許今年將會有更多的互聯網企業將成為“攪局者”,汽車企業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而這兩個強勢行業的激烈碰撞和博弈究竟能產生怎樣的結果?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