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網訊:作為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研發起步最早、水平最高、產品最豐富的省市,上海在國內率先制定產業規劃,有望對這一產業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上海市科委、市經信委、市發展改革委近日聯合印發《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2025年、2030年3個階段目標,力爭將上海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燃料電池汽車創新中心和產業高地。據預測,“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是人類汽車工業的“終極方案”,燃料電池汽車雖然尚未像電動汽車那樣實現較大規模商用,但前景廣闊。作為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研發起步最早、水平最高、產品最豐富的省市,上海在國內率先制定產業規劃,有望對這一產業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規劃》指出,燃料電池汽車采用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具有環保性能佳、轉化效率高、加注時間短、續航里程長等優勢,是未來汽車工業可持續化發展的重要方向,是應對全球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的戰略舉措。發展燃料電池汽車,已成為全球汽車與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市科委副主任干頻介紹,新能源汽車分為三類:純電動、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目前,純電動、混合動力汽車已實現較大規模商用,燃料電池汽車則進入了產業化初級階段。“純電動汽車不太適合長距離行駛,也難以想象卡車、大客車用電驅動,所以零排放的燃料電池汽車在未來是不可或缺的。”
從2003年“超越一號”到2015年上汽榮威950,上海技術始終代表了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最高水平。上海專注于燃料電池汽車技術研發、制造的企業數量超過30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嘉定區已初步形成產業資源聚集,具備較完整的產業配套要素,持續吸引國內外整車企業和產業鏈優勢企業落戶。如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風口”已經到來,市政府希望通過制定、實施產業規劃,抓住這一“風口”。
《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包括:到2020年,實現電堆、系統集成與控制、關鍵零部件等核心技術跟蹤國際水平;聚集超過100家相關企業,培育有國際影響力的技術研發中心1個、檢測中心1個,全產業鏈年產值突破150億元;建設加氫站5—10座、乘用車示范區2個,運行規模達3000輛,推動燃料電池公交、物流等車輛試點。到2025年,形成系列化燃料電池電堆產品,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同步國際水平;聚集有國際影響力的整車企業1家、動力系統企業2—3家、關鍵零部件企業8—10家,世界前三的研發或公共服務機構2個,全產業鏈年產值破1000億元;建成加氫站50座,乘用車不少于2萬輛、其它特種車輛不少于1萬輛,在公交、商用大巴、物流車等前期試點基礎上擴大示范規模。到2030年,實現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和制造總體達到國外同等水平;上海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年產值突破3000億元,帶動全國燃料電池應用產品多元化應用。
要實現這些目標,必須突破制造成本過高、加氫站稀缺這兩大瓶頸。市經信委裝備產業處處長劉平表示,燃料電池汽車核心部件的生產成本目前還比較高,所以上海科研人員需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干頻說,過去,國內加氫站建設“寸步難行”;此次《規劃》將“規劃加氫站建設”列為6項重點任務之一,提出“落實責任主體”,以產業配套和氫源基地等為基礎,推動環上海加氫站走廊、嘉定、崇明、上海化工區、臨港等示范區域加氫站的規劃與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