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發動機廠商斯太爾最新幾年的日子不好過。斯太爾在2014年重組上市后,業績承諾從未完成,預計2016年的業績對賭缺口超過5億元。作為業績對賭方的大股東英達鋼構卻陷入資金饑渴當中,能否履行業績賠償義務值得懷疑。此外,記者發現,斯太爾寄予厚望的青海碳酸鋰項目也進展不順,有知情人士稱,“斯太爾管理層被項目方欺騙了”。
業績對賭失敗
斯太爾原名博盈投資。2013年4月,博盈投資以4.77元/股的價格,向東營市英達鋼結構有限公司、長沙澤瑞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長沙澤洺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寧波貝鑫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寧波理瑞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天津硅谷天堂恒豐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等6家機構定向發行3.14億股,募資為15億元,用于收購武漢梧桐硅谷天堂投資有限公司100%股權(作價5億元)等項目等。
其中武漢梧桐硅谷天堂持有SteyrMotors(斯太爾)的100%股權。斯太爾是國際知名的柴油動力設備提供商。2012年4月,武漢梧桐硅谷天堂以2.84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斯太爾,不到一年內又以5億元倒手給博盈投資,獲利頗豐。
6家定增對象中,僅有新任大股東英達鋼構做了業績承諾,承諾2014-2016年的斯太爾經審計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不低于2.3億元、3.4億元、6.1億元。若每期實際扣非后凈利潤未達到上述的凈利潤承諾目標,英達鋼構將按承諾利潤數與實際盈利的差額對進行補償;補償方式為,先是回購并注銷股份,不足的部分,以現金形式進行補償。其余5家機構只作為財務投資人,不參與業績承諾。
遺憾的是,業績承諾全部落空。2014年斯太爾實現扣非后凈利潤0.74億元,2015年凈虧損0.11億元,與業績承諾相差分別為1.56億元和3.51億元。如果英達鋼構選擇用回購股票的方式履行業績承諾補償協議,則英達鋼構會失去對斯太爾控股權。最終斯太爾在2015年6月提交了變更業績補償方式的提案并獲得通過,將回購股份改為現金補償。
斯太爾2016年3季報顯示,業績虧損擴大到1.32億元,盡管年報預告顯示,預計2016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有望達4600萬元,這也意味著在年報即將兩連虧的時候,公司在四季度的大筆凈利潤解救了被ST的命運。但4600萬元的盈利仍然與6.1億元的目標差超過5.5億元。英達鋼構的業績補償壓力進一步加大。
英達鋼構于2013年通過定增的方式成為斯太爾大股東,定增價格為4.77元/股,定增數量8385萬股,在2014年經過一次每10股送4股后股本擴張到1.17億股,則這部分股票目前市值在12億元左右,相當于凈浮盈3倍以上。如果用股票補償2016年的虧損,意味著英達鋼構要動用大量的資金解除質押股票,而此后股價一旦上漲,作為大股東的英達鋼構也難以坐享其成。
除了將股份補償改為現金補償以回避控股權丟失的風險,英達鋼構的補償資金也遲遲未能到位。由于未能按期履行2015年業績補償承諾3.5億元(上市公司與大股東約定于年報發布后的5月1日前履行業績補償協議),2016年5月,英達鋼構法定代表人馮文杰被湖北證監局約談。
記者就此以投資者身份致電斯太爾董秘辦。一位女性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如果英達鋼構2017年再出現類似不履行業績承諾的情況,公司將采取多種方式督促英達鋼構,不排除通過監管部門向英達鋼構施加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斯太爾大股東持有的股票已經幾乎全部質押。Wind資訊顯示,大股東英達鋼構已經將1.17億股質押給了財通證券等機構,占總持股99.8%,看得出英達鋼構的資金非常緊張。此外,其他幾家大股東也存在高比例質押的情況,比如二股東長沙澤洺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目前還有5241萬股斯太爾股票質押中。
國信證券廣東地區的機構業務經理余濤告訴記者,機構對業績不佳、有退市風險的ST股質押業務是持謹慎態度的。因此斯太爾2016年業績能否扭虧為盈,對股東方的現金流安全意義重大。
除此之外,一宗法律糾紛也從側面揭示了英達鋼構的資金緊張局面。斯太爾在2017年1月曾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英達鋼構通知,稱其持有的1.17億股股份被湖北公安縣法院凍結,凍結期限一年——凍結原因系其涉及與自然人林廣茂的日常經營糾紛,林廣茂主張財產保全。截至目前,雙方已簽署和解協議,林廣茂申請并解除上述股份的司法凍結。
記者發現,此前英達鋼構與林廣茂在互聯網金融平臺理財范上有過合作。理財范成立于2014年,A/B輪投資人為北京易孚澤投資控股公司董事長林廣茂,“林廣茂先生是同方股份、冠豪高新等數十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兼具豐富的上市公司資源”。值得一提的是,林廣茂畢業于北京物資學院證券期貨專業,在期貨市場有著極高的知名度。在2010年的棉花行情中,林廣茂一戰成名。此外,英達鋼構也參與了理財范的C輪投資。記者未能聯系上林廣茂和英達鋼構確認事件詳情。
重金投入的碳酸鋰項目推進難
業績疲弱,承諾落空,英達鋼構入主斯太爾后帶來的是接連的困境。也是在這期間,斯太爾重金投入的另一個項目推進艱難。
回溯2015年2月,斯太爾以1.53億元收購青海恒信融鋰業科技有限公司51%的股權,開始推進年產2萬噸的碳酸鋰項目。經中興財光華會計師事務所評估,截至2014年年底恒信融鋰業經審計總資產1573萬元,凈資產1474萬元;2014年度經審計凈利潤為虧損25.78萬元。以此計算,此次收購溢價達24.5倍,遠高于當時的行業內的并購溢價水平。
恒信融鋰業2014年3月成立于青海省格爾木市,主要從事鋰、鉀、硼、鎂鹽湖資源產品的研究開發銷售,對鹽湖資源的綜合利用等。公司法定代表人陳偉此前從事水處理工作20多年。青海新聞網的一篇通稿顯示,恒信融創新性地利用膜法提取和濃縮青海鹽湖鋰,生產電池級碳酸鋰,“該工藝具有膜溶損率低、化學結構穩定、鋰回收率高等優點”,碳酸鋰提純濃度達90.95%。恒信融鋰業2萬噸碳酸鋰項目一期總投資規模達5億元,2015年建成并投產,達產后項目年銷售收入逾6億元、凈利潤逾2億元。
盡管斯塔爾公告稱,用膜工藝提取的碳酸鋰樣品已經在2015年6月通過驗收,并達到電池級碳酸鋰國家標準,但未能在承諾的2015年實現達產。在2016年1月的投資者網絡接待會上,斯太爾高層表態稱,1.8萬噸碳酸鋰生產線正在建設中,預計2016年下半年即可陸續投入使用,事實上亦未能如期達產。
面對投資者對恒信融鋰業投產一再拖延的質疑,斯太爾董秘在2017年1月回復稱,由于地理位置、氣候、供電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項目的一再拖延。記者向斯太爾董秘辦再次求證,對方表示,青海碳酸鋰項目遲遲不能達產的原因是負責電暖業務的陜鼓集團受天氣影響,未能在入冬前完成供暖供電工作。
記者與一位長期追蹤斯太爾發展的湖北荊州人士胡先生取得了聯系。胡先生向記者透露,“斯太爾在青海的廠房我去過,面積大概有20、30畝,里面的設備很齊全,遲遲不能達產,關鍵原因是技術路線有問題”。胡先生表示,恒信融鋰業承諾的90%的提純率規模化生產成本非常高,所以盡管能在試驗中生產出樣品并通過驗收,但量產困難重重。
胡先生對斯太爾的發展路線頗有微詞。“斯太爾在卡車發動機上的技術路線要領先于國內另一家發動機廠商濰柴動力,斯太爾應該集中精力做好發動機,而不是去搞碳酸鋰項目,何況選擇了一條完全不成熟的技術路線。作為對比,與斯太爾同一技術路線的濰柴動力近些年業績卻非常的好。”胡先生提及的濰柴動力,也是從引進斯太爾技術起家的,公司2015年凈利潤達到了13.91億元。胡先生認為,恒信融鋰業并不具備操作碳酸鋰項目的實力,他透露,“恒信融鋰業的總工程師楊發平這個人我曉得,他原來只是上海恒通水處理公司的一個工人”。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以來,斯太爾股東方不斷減持。2016年11月底,公司第五大股東北京嘉利恒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大宗交易減持1200萬股,占斯太爾總股本的1.52%,減持后嘉利恒德房地產持股已經所剩無幾。離奇的是,斯太爾公司一直未能與股東方就減持事項取得聯系。此外,第二大股東珠海潤霖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也在四季度減持了958萬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