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最后一個工作日,財政部官網對外發布了四部委《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業內苦盼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最終落地。
對于此次政策對整個行業產生三大影響:
一、“渾水摸魚、打擦邊球”等掙快錢的行為將徹底遏制,補貼資金將涌向優勢企業。
主機廠在2016年全面清查騙補、大力處罰等威懾下,變得比較謹慎。建立市場抽檢機制,要求主機廠踏踏實實按相關規定行事。2016年及之前補貼政策相對粗放,補貼類似大鍋飯,不少劣質、不合規的車企在2015年死灰復燃,擾亂行業發展速度。
二、2017年開始產業鏈的成本壓力加大,要求產業鏈抱團取暖,打造產業生態。
補貼大幅調整,且補貼采用年底清算制,主機廠需要自行墊付補貼,這對主機廠的資金要求加大。當前新能源汽車的售價仍高于同性能的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必須一定幅度地降低售價才利于流通。
另外,對整車的動力電池等核心零部件性能要求更高、對安全要求更加重視,要求主機廠的研發投入更大。在補貼延遲、投入加大的雙重夾擊下,主機廠的資金壓力大,降成本訴求迫切,這要求產業鏈的協同,及有資金實力和技術實力的供應商大力支持。
三、補貼更加細致,可量化,針對性更強,減少可轉漏洞,行業將逐漸有序、理性。
多個測算指標共同確認補貼額度,如Ekg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噸百公里電耗、百公里耗電量(Y)、累計行駛里程。累計里程要求使微公交、租賃及部分買而不用的公共用車很有可能拿不到補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