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駕車過程中如果過多地去看中控臺信息,駕駛員難免會分散注意力,而如果中控臺本身可以通過聲音、觸覺將信息靈敏地反饋給駕駛員,那么指令改變時就不需要常常去看了。
在今年的法蘭克福車展上,均勝電子就推出了這款新型的中控臺。而在收購了德國普瑞之后,雙方在技術合作等方面所產生的協同效應也越來越明顯。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3.69億元,同比增長11.2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88億元,同比增長31.97%。
收購德國普瑞產生協同效應
均勝電子前身是一家以汽車功能件為主業的零部件企業,產品包括發動機進排氣管路系統、空調出風口系統、車身清洗系統、內外飾功能件等。
2011年公司收購了德國普瑞,普瑞定位于高端汽車電子市場,目前配套寶馬、奧迪等眾多高端豪華品牌,主要產品包括空調控制系統、駕駛控制系統、電子控制單元和儀表、傳感器系統以及創新自動化生產線。
“2011年,利用全球經濟相對低迷下的機遇,我們并購了普瑞,當然之所以會并購普瑞,最主要還是要配合我們的戰略發展。”公司副總裁郭志明說。
他表示,在收購了普瑞之后,除了在技術管理水平上得到了提高之外,公司在經營理念上也有較大的進步。
記者了解到,在普瑞的中國產品中,電池管理系統似乎最為外界所關注。
“普瑞的電池管理系統是公司自主研發的,現在主要是給寶馬供貨。寶馬沒有限制我們只能給它單一供貨,所以我們未來還會去拓展其他客戶。我們看好這一產品未來的發展空間。”公司方面表示。
目前來看,德國普瑞在歐美汽車電子市場占比較高,但在中國國內市場占比極少。公司收購德國普瑞后力圖充分整合,利用均勝和德國普瑞在產品、區域和客戶上的多重互補性,協同發展。之前,公司已成立了均勝普瑞合資公司,開始在國內引入德國普瑞的生產線進行生產。
而收購德國普瑞所帶來的協同效應正在顯現。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3.69億元,同比上升11.2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88億元,同比上升31.97%。每股收益0.31元,同比上升25.1%。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第三季度營業收入環比增長5.5%,毛利率環比大幅提高1.9個百分點。光大證券(601788,股吧)認為,這主要歸功于公司在海外市場,特別是在北美市場的營業收入與毛利率得到大幅提升。
與此同時,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的管理費用有所上升。數據顯示,公司第三季度的管理費用達到1.4億元,環比增長3386萬元,管理費用率達到8.8%,環比提高1.8個百分點。
公司方面稱,費用方面之所以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主要是因為看好海內外市場,所以在投入上有所加大。
有望受益汽車電子“低端高配”趨勢
“應該說,汽車零配件領域的競爭還是非常激烈的,在寧波就有3000多家汽車零部件企業,規模以上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就有280家,但大多數做的產品比較雷同,發展的可持續性不強。所以我們想在汽車電子這一技術含量較高的領域有所突破。”郭志明表示。
高產出需要研發的高投入,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支出為1.18億元,同比增長了30%,在同行業中屬于研發投入較多的公司。
公司方面表示,目前主要的產品集中在汽車電子產品各領域,產品主要供給像寶馬、奧迪、奔馳這樣中高檔車和新能源汽車。這些產品在市場需求量上還是比較大的,同時也代表了未來汽車發展的方向——智能化和新能源。
“未來汽車節能主要通過兩個方向實現,一個是降低車身的總重,提高燃油效率,另外一個是用替代能源。降低汽車總重以及提高燃燒效率,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渦輪增壓系統,我們有做這樣的產品。替代能源,主要就是用到電動車,一種是混合動力車,一種是純電動車,兩者都離不開電池管理系統,這是普瑞的強項。”郭志明說。
他表示,未來除了給高端車提供汽車電子系統之外,還想給國內中低端新能源車提供相關服務。
據介紹,眾多電子配置一向是高端豪車的標志,而隨著汽車行業競爭趨勢的加劇,汽車電子行業呈現“低端高配”的趨勢,汽車電子開始不斷進入低端的車型。
公司方面表示,汽車電子的增長速度總體上快于整車,因為會有低端車逐步電子化的過程。從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各大品牌的汽車制造商都將采用大平臺化的運作方式,所以對供應商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這對有技術領先優勢的企業較為有利。
特斯拉純電動車發展預期
據悉,均勝電子之前為市場所關注,和“特斯拉”概念有關,而之所以擁有特斯拉概念,也是因為德國普瑞。
去年,德國普瑞已開始為寶馬新混合動力汽車及純動力ActiveE系車的電池系統提供集成管理鋰電池的電子控制單元。而鋰電池的電子管理系統,正是特斯拉關鍵技術所在。
那么,均勝電子如何看待特斯拉對行業帶來的變化?
“特斯拉的意義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其實它用的電池也是普通的電動車電池技術,當然它在電池排列組合等方面是有所創新的,但是它最大的意義還是對理念進行顛覆,屬于是概念性和前瞻性的東西。它對市場的作用,就是讓大家對純電動汽車發展的預期提高。”公司方面表示。
均勝電子認為,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是智能化和新能源,需要用未來的眼光來思考未來。收購普瑞也是基于這個考慮。公司未來5年的目標是希望銷售收入到2018年底能夠突破200億元,在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榜上能夠占據一席之地。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