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發布數據,今年前6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7.6萬輛,這一產量同比增幅達到2.5倍。
然而,新能源整車產量快速增長的同時,配套動力電池的產量卻出現缺口。“現在動力電池基本上只要能造出來,銷售出去的問題不大。”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不僅大大制約了新能源汽車產能的釋放,同時也影響了動力電池技術的進步,“大家都忙著造,很難有人沉下心來做研發。”
實際上,據專家介紹,新能源汽車電池在生產上的技術門檻并不高,這直接導致的是動力電池產能處于快速擴張當中。然而,大批量技術含量較低電池企業的投產,則可能讓國內電池產能由短缺轉向過剩。業內人士預計,隨著產能的快速實現,電池產業可能將在2016年下半年迎來洗牌。
研發上與日韓有較大差距
“國內電池企業在自動化和研發能力上都與日韓企業有較大差距。”華霆動力技術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目前日韓企業在生產成本和技術上都整體領先于國內動力電池企業。
一位電池技術專家告訴記者,現階段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的生產成本大約是2元每瓦時,按照容量為25千瓦時的動力電池計算,成本大約在5萬元左右。
這樣的成本明顯高于LG、三星等韓國動力電池生產企業。據介紹,韓企的成本已降至1.8元每瓦時以下,這意味著同樣是25千瓦時的動力電池,其成本將會低于4.5萬元。
不僅如此,國內電池企業的能量密度也低于日韓企業。上述電池技術專家介紹,國內較好的動力電池模塊的能量密度在130瓦時每千克,而松下等日本企業生產動力電池模塊的能量密度則能超過200瓦時每千克,LG、三星等韓國企業所生產動力電池也能達到180瓦時每千克左右。
這意味著,國內電池企業生產容量25千瓦時的電池重量將超過190千克,而同樣容量的電池,韓企生產出來的重量為140千克 左右,部分日企則能達到125千克。這對于新能源整車的輕量化影響不小。
“目前,在動力電池領域,松下領先LG和三星12~18個月,而LG和三星則領先國內企業12~18個月。”國內某動力電池企業的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國內電池企業的自動化程度不高,研發和制造水平都趕不上。”
乘聯會資料顯示,國內新能源整車企業除比亞迪擁有自己的配套電池廠外,大多數都通過外采的方式解決電池問題。
明年底行業恐面臨洗牌
“現在國內電池企業的狀態普遍很浮躁。”上述電池企業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于新能源車企對配套電池的需求持續旺盛,電池企業對產能投入的熱情已大于對研發和技術的追求。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