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谷歌發布首款智能眼鏡開始,可穿戴設備便成為IT界關注的一大焦點,此后,市場熱情更隨著蘋果手表的發布而升溫。據市場調查公司IDC最新公布的市場報告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全球范圍內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突破1140萬臺,幾乎是2014年同期(380萬)的三倍。隨著智能手機滲透率的快速提升,加之便攜性要求出現、傳感器及電池改善,可穿戴設備的便攜以及云端互聯等性能優勢將越來越明顯。因此,可穿戴設備將成為繼智能手機之后的下一個熱點,這毋庸置疑。然而,在此之前,可穿戴設備還需解決如何成為消費者剛需產品這一問題,否則,出貨量的增長恐怕只能成為廠商的“一廂情愿”。
可穿戴市場迎來快速增長期
IDC近期公布了“全球市場季度可穿戴設備跟蹤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Fitbit、小米和Garmin是全球前三大可穿戴設備廠商。不過,蘋果今年4月開始銷售Apple Watch。因此當第二季度數據發布時,蘋果將躋身這一排行的前列。
具體而言,Fitbit的設備出貨量為390萬個,市場份額為34%,IDC認為,同時專注于休閑和高端市場是Fitbit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而Fitbit的市場份額比排名第二的小米高10%。小米排名第二主要是依靠小米手環在中國國內市場的銷售。IDC認為,小米將很快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從而成為Fitbit的有力競爭對手。
與Fitbit類似,Garmin也提供了多樣化的可穿戴設備產品。不過,Garmin的市場份額僅略高于6%。三星則排名第四。對此IDC分析師指出,三星的表現不佳主要是由于,其Gear設備只能連接某些高端的三星智能手機。
可穿戴行業發展受限于手機
雖然從數據上還是從產品數量上看,可穿戴市場的發展風頭正勁,但仍然存在著內冷外熱的尷尬,尤其是如今能夠實現真正盈利的企業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可穿戴設備還是難以逃出“手機附屬品”的定位,尤其是在蘋果手表發布之后,就連IT界的引領者也難以對此作出大的改變,而這也將決定可穿戴行業未來的走向。
不可否認的是,過度依賴智能手機無疑是在迎合手機廠商的生態系統,把自身定義為生態系統里的一部分,這顯然不符合可穿戴廠商開放接口的初衷。而不依賴手機做一款獨立產品,廠商既要保證用戶體驗又要激起用戶的購買欲望,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其次,可穿戴設備的續航能力成為廠商亟待攻破的問題之一。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可穿戴設備花樣百出,各式各樣的產品層出不窮凸顯出廠商對于可穿戴產品的創新力豐富,但續航瓶頸阻礙著這些產品的普及,最后只能讓這些產品淪為花瓶的尷尬。
此外,可穿戴設備未來發展的方向仍然處于探索當中,發展前景仍不明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智能手機雖沒有步入傳統PC那邊增長放緩甚至倒退的境地,但是再獲得大幅增長的可能性已經很小。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智能手機逐漸步入穩定期,照此情況下去,可穿戴設備將很難扛起移動終端發展的重任。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