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車不劃算、步行又太遠……長期以來,“最后一公里”出行難題讓不少居住在距離地鐵站1~3公里的市民“頭疼”。
黑車為什么屢禁不止?套用最通俗的一句話來說——存在即合理。黑車之所以成為打不死的“小強”,就是因為它有現實的生存空間,體現了市民的現實需求,雖然這種存在不一定是合理、合法和有效的,但卻切切實實地解決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難題。顯然,黑車兜客行為靠堵是堵不住的,作為政府而言,必須先解決有效供給問題,找出解決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辦法,讓老百姓面對“最后一公里”時,有更優的選擇。
接駁公交車無疑是一個好辦法,很多地鐵站距離社區都有比較長的距離,疲憊的上班族下班后,誰都想有車直接到家門口。這對新能源汽車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契機。事實上,為了疏通這“最后一公里”交通,發展新能源汽車,北京已經有所行動。但接駁地鐵的便民擺渡線路客流不穩定,運營成本高,很容易遭遇整體上座率低、發車間隔長的問題,也必須靠財政補貼來維持。當前6米多長的純電動公交車面臨較大的運營虧損壓力。
相比而言,微公交車也許會是更佳的選擇。從今年5月1日起,北汽新能源公司聯合北京市科委及大興區交通局,在大興區居民密集的興康家園、馬賽公館等小區,開通了北汽威旺306純電動車接駁線路,受到當地小區居民熱捧。該電動微公交車既滿足了市民對社區公交接駁地鐵的需求,又深入推行了綠色出行理念。此外,正在探索的私人經營模式也值得期待,私營化但規范管理的電動微公交車試點兩個多月了,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最后一公里交給市場來解決無疑是最有效的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