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發展,提升碳酸鋰產能不足已經成為行業內各方關注的焦點,政府已經設立支持資金,通過幫助企業改良生產工藝等方式提高我國鹽湖提鋰的產能,擴大本土碳酸鋰的產量。
筆者認為,解決我國碳酸鋰供應缺口,不能只靠本土產量提升,應當從國家戰略的高度,采取適度進口與自主生產相結合的方式,將我國本土碳酸鋰產量占消耗量的比例調整到一個合理范圍內,從而改善我國鋰資源的原材料供給結構。
改善我國鋰資源的供給結構有助于保證國家戰略資源供給安全。有資料顯示,2025年我國各類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將達750萬輛,據估算,屆時我國僅新能源汽車所需電池級碳酸鋰就將高達17萬噸。與此同時,儲能、核電與軍工等涉及國家安全的領域,也對鋰資源有較大的需求。
鋰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戰略資源,從國家安全角度來看,需要一定的儲備礦藏,以便應對未來突發情況下的需求。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應對石油危機通過的《能源政策和節能法》,嚴控美國本土石油產量與出口量,保證美國的能源安全便是一個鮮活案例。這種政策與思路值得我國在鋰資源的調控與利用上參考借鑒。
今年年初的厄爾尼諾現象極大地阻礙了南美洲鹽湖提鋰的生產與運輸工作,導致我國碳酸鋰價格再創新高。如果我國能夠豐富鋰資源的供給渠道,擴大本土產量的同時從更多鋰資源產地進口從而分散風險,那么國內碳酸鋰市場的抗風險能力將得到加強,減少國際鋰資源價格波動帶來的經濟損失。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