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國家對新能源汽車扶植政策十分強勢,但時至今日,電動汽車市場份額的爭取,到底是憑借“平民化”求得銷量,還是走“高富帥”路線樹立品牌,似乎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方向不明緣于各種原因,最重要的依然是“市場預期”的不明朗。走“平民化”路線的比亞迪、江淮甚至眾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稍微在價格上“上揚”的上汽、北汽,銷量并不樂觀。自主品牌電動汽車“沖高端”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仍是品牌力過弱,和傳統能源汽車如出一轍。定價70萬以上的特斯拉國內銷量乏善可陳,但其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十分強勁,這是任何自主品牌(甚至合資品牌)電動車不可企及的。而沒有品牌力,高端電動車自然不可能在市場立足,傳統能源汽車“觀致”即為例證。
正是基于這一點,業內目前風傳9月上市的“騰勢”市場前景相當嚴峻。
首先,公眾對于“騰勢”這一品牌缺乏了解。“騰勢”到底是什么?它是脫身于某一品牌,還是由哪幾個品牌合力打造,或者干脆是憑空出世?
幾年前,業內有一件轟動的“合作事件”,奔馳、比亞迪宣布攜手打造新能源車。其后關于“合與不合”又有諸多傳聞。實際上比亞迪合作的是戴姆勒公司,奔馳僅是其旗下的一個品牌,傳說中將于9月上市的“騰勢”,正出自其合作公司,即深圳比亞迪戴姆勒新技術有限公司所產。
顯然,“騰勢”是想借力比亞迪電池與戴姆勒的品牌。
可行嗎?依筆者看恐怕難!比亞迪電池性能已經市場檢驗,但對購買高端電動車的客戶,求得更是一種尊貴與身份。而戴姆勒旗下從轎車、卡車到輕型商用車,車型多多。梅賽德斯—奔馳固然是其國際最知名品牌,但直接說騰勢就是比亞迪和奔馳造的,恐怕不妥。更何況這次做的是電動車,比亞迪和戴姆勒在中國電動車領域誰更知名還真難說。
性價比從來就不是高端車——更何況高端電動車吸引客戶的主因。盡管騰勢首款產品對外界透露的信息——電池參數來看,其續航里程最高將達到300公里,0—50公里加速4秒,峰值扭矩290Nm,這一切加上蓄能47.5千瓦時、重量550公斤的電池組、廠家提供的6年15萬公里質保對于普通的電動車而言也許足夠,但別忘了騰勢的定價。
目前已經透露的定價是36.9萬元起售,在計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補貼之后,以北京市場為例,購買售價為25.5萬元。這個價格足以買到一款相當不錯的傳統能源B級車。免購置稅、免搖號也須具備一定的吸引力——特別是那些急于用車的客戶,但是有哪一個選擇高端電動車的家庭是首次買車或者家里目前沒有使用車輛的呢?
騰勢成功與否,絕不在于品質——品質可靠這是最低的要求,而在于“講故事”能否講好,而這個講故事的人,究竟要選誰呢?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