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在什么行業最熱?在TechCrunch 2014北京大會上可以找到答案。除了Opera針對中國市場的新版產品歐朋瀏覽器10等這樣的大事件外,在創業展廳轉上一圈,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智能硬件“新玩意”。
從智能手環聽風平安衛士、Fineck智能項鏈到智能家居、VOW智能耳機。更高科技的有Ghost智能空中機器人,智能空氣凈化器、智能電動輪滑鞋ACTON小飛車與風火輪等,穿戴式虛擬現實技術蟻視也在中國落地。這些眼花繚亂的應用與生活的結合感覺熟悉又陌生。不禁讓人提問,中國智能設備的春天已經來了嗎?
參加會議的各位互聯網大佬和創業者給出了答案。太火鳥是一家智能硬件孵化器,聚焦創新產品孵化,平臺上有眾多與智能設備相關的產品,曾獲得真格基金領投的近200萬美元投資。創始人雷海波透露,目前通過太火鳥主導眾籌成功的項目有30個,單品銷售額超100萬人民幣有1款。購買人群是極客,但消費者占60%。
“國內很多智能硬件都是工程師導向,是從技術上考慮,而不是從消費者需求方向考慮產品。”他指出智能硬件的研發的弊端,未來智能硬件的趨勢應是“計師與工程師的結合”。
一加手機創始人劉作虎對智能硬件的評價更加犀利,在他看來,“智能硬件去年還比較火,今年大家都比較理智了。運動手環目前看來不靠譜;虛擬頭戴設備是一個小眾產品;智能首飾可能只是想像出來的需求。”
出門問問創始創人兼CEO李志飛也稱,目前智能硬件還并不成熟,只是通過藍牙連接,達不到交互功能。但目前出門問問的Andriod Wear已與多家可穿戴設備廠商達成協議,使用其平臺,可穿戴設備上的語音搜索會成為一種趨勢。
搜狗CEO王小川認為,目前市場上還沒出現一款真正的“智能”硬件,要改進用戶體驗,還需一段非常長的時間,市面上十分普遍的智能手環只能作為是數據收集器,并未為人們做出改善健康的建議。
綜合而言,目前智能硬件的弊端主要集中在復制國外模式,難以與中國消費者需求結合,多數作為數據收集,難以達成改善健康的目的。然而,雖然智能硬件距離在中國落地仍有一段距離,但資本方與創業者仍對趨勢看好,從投融資的熱度可見一斑。
谷歌大中華區總裁石博盟建議,在基本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已經起步的領域,如何進一步滿足用戶需求,還值得細細斟酌。“對于我們的消費者,一定要定義一個好的商業模式。要保證快速的響應。”
怎么在下一輪競爭當中仍然獨占鰲頭?他說,要重新設計營銷的思維模式,重新審視與消費者的互動。“我們的消費者是越來越聰明,更多的去了解消費者,從中看看我們未來的一些機遇。”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