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像最初急切地來到樂山,它們正在更加急切地抽身而去。但慘痛的代價已經難以挽回。
不過短短數年間,那些匆忙在樂山投下巨額資金的企業經歷了光伏業的大起大落。當地豐沛的自然資源沒能化成有效競爭力,天威保變等公司已經割肉離場。這一場集中于特定區域的光伏產業問題暴露出中國發展新能源業務中的急功近利以及企業在經營決策過程中的輕忽。
四川省樂山,多家上市國企的傷心地。
那些曾入圍四川樂山“一號工程”的多晶硅企業,經歷了兩三年的寒冬之后,卻仍沒看到春天的影子。
在多晶硅發展最高潮的2008年,有樂山電力(600644.SH)、川投能源(600674.SH)、天威保變(600550.SH)、岷江水電(600131.SH)、東方電氣集團以及通威股份(600438.SH)六家公司投入巨資,在樂山建設多晶硅廠,試圖從中“分一杯羹”。
多晶硅市場的急轉直下讓多數企業血本無歸。當年投資設廠的六家公司中,除原屬通威股份旗下的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祥股份”)仍堅持繼續生產外,其他五家國企控股的多晶硅企業無一例外地自2011年冬起宣布“停產技改”,部分企業已經選擇割肉出局。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即便多晶硅市場回暖,樂山“一號工程”的多個項目今年內也幾乎無復產可能。
“一號工程”前世今生
有著“西部硅谷”之稱的四川樂山,并非浪得虛名,這里是中國多晶硅研發的起源地之一。建國之初,技術實力最為雄厚的峨嵋半導體材料研究所(下稱“峨嵋半導體所”)就位于此。
1964年10月,峨嵋半導體所由原冶金部有色金屬研究院338室和沈陽冶煉廠高純金屬車間組建,為中國第一家集半導體材料科研、試制、生產于一體的大型企業。
“峨嵋半導體所成立之初是在北京,一年后搬到四川,我們這些技術人員也跟著內遷到這里?!苯衲?6歲的黎展榮曾任職峨嵋半導體所,也是新中國最早一批進入多晶硅行業的研究人員,“至今已經搞了半個世紀的多晶硅,也算是見證了中國多晶硅產業的發展?!?
黎展榮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樂山市自1965年開始發展多晶硅,當時是因為國家軍工需要,有少數單位研究多晶硅,所以峨嵋半導體所里有一批技術力量。
“我們當年最開始做了一個100噸的項目,突破了四項技術,因此向國家申請做一個1000噸的項目,國家也批準了,所以國內第一個1000噸級的多晶硅生產廠就是2007年在樂山投產的,當時也是國內最大的?!崩枵箻s說起當年的事情,仍掩飾不住自豪。
如果說峨嵋半導體所為樂山發展多晶硅產業提供了技術和人才支撐,那么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也為其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
早在2008年,樂山就已探明的硅礦產量1500萬噸,全市擁有工業硅生產能力6萬噸;擁有可開發量為670萬千瓦的水電資源;制造氯堿的重要原料鹽鹵的地質資源儲量達到153億噸。
另外,由于當時多晶硅市場供不應求,價格高昂,這也為樂山發展多晶硅提供了一個契機。生意社分析師班文文介紹,自2006年之后,國內光伏行業發展紅火,多晶硅下游需求量很大,多晶硅的價格能賣到300萬~400萬/噸。
“實際按照當時國內的生產技術水平,成本也就50萬/噸左右,如果有一個年產1000噸的工廠,利潤是非??捎^的。加上受到行業鼓動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大家就一窩蜂地大量上馬多晶硅項目?!卑辔奈谋硎?。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