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或許是王傳福對于未來的一次大豪賭。
王傳福要在H股市場增發20%新股嗎?聯想到其資金鏈問題受人詬病久矣,而現在似乎愈發嚴峻的局面,這樣的消息頗有幾分可信。
消息來自3月末,彭博社一篇援引知情人士的報道。報道稱,比亞迪(1211.HK)已提出申請,于H股市場增發20%新股,預期發行新股股數達1.586億,估計集資額約72億至76億港元。報道指出,所籌集的資金將會用作一般投資,以及擴大電動汽車及巴士產能,配股集資亦可提升公司資本實力。
比亞迪曾在資本市場2008年金融危機正盛之時,向“股神”巴菲特定向增發18億港元;2011年比亞迪“流血”回歸A股,融資11.52億元人民幣,以填債務深壑。但相比此次傳出的逾70億港元的融資額,前兩次可謂保守之極。
《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記者查閱了比亞迪在3月19日公布的2013年度報告,發現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從2009年的8%,一路飆升至2013年的94%。而在行業內,包括整車企業和零部件企業,汽車制造業的行業資產負債率一般都在50%到60%之間。
同時,報告還顯示,比亞迪的凈利潤率從2009年的10%,連年下降到2012年的0.2%,直到去年才略微回升到1%。而體現企業資產變現能力的資金流動比率也只有0.69。
比亞迪所涉獵的核心業務,太陽能虧損巨大、前景不明,處于迅速收縮狀態;電池業務發展穩定,但不會出現爆發性增長;只有占據半壁江山的汽車業務發展迅速,但受政策和市場環境的陰晴不定影響最大。
就在不久前,比亞迪發出今年首季盈警,預期首季盈利急跌介乎86.65%至95.55%,主因是受2013年下半年汽車節能補貼政策變化的影響,內地汽車市場需求結構出現一定變化,其中低端車型受影響最為顯著,自主品牌市場份額有所下滑,令集團傳統汽車業務也受影響。
而在市場下行的情況下,比亞迪拓展汽車業務的策略也有飲鴆止渴之嫌。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面對新能源推廣中的地方保護,比亞迪采取投資建廠的形式換取地方政府開放市場,目前已在全國7個城市有新能源整車工廠。
這看起來像個討巧的辦法:按照相關政策要求,整車企業異地建廠必須要在當地兼并重組一家具有生產資質的企業。比亞迪對此也承認,其對外投資的合資公司大多只是投資額只需幾千萬元的汽車組裝廠,而并非真正的汽車制造廠,以至于被指為“與其說是投資策略,不如說是一種營銷模式”。
但即使如此,這種遍地開花的布局仍將不可避免地帶來制造成本、管理成本的上升。而且,雖然比亞迪的電動大巴能夠進入建廠當地政府的采購名單,但政府的采購數量,卻并不確定,這也是牽制比亞迪因規模不經濟而導致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