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業內人士認為,電動汽車是自主品牌汽車的突圍之路,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路徑上的明智之選。筆者認同電動汽車是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路徑上明智之選這樣一種說法,但卻并不認同電動汽車是自主品牌汽車突圍之路這種說法。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越來越多的合資品牌開始在中國汽車市場與自主品牌開展全線產品的競爭,在確保中端及高端產品的絕對優勢的同時,在自主品牌傳統的以性價比為核心競爭優勢的低端市場,合資品牌也在加大產品的布局。按照這位業內人士的看法,自主品牌在傳統汽車領域的生存在不斷的被壓縮。誠然,也正如這位業內人士所說的,當前自主品牌在傳統汽車領域的確存在他所說的上述生存危機。但在筆者看來,面對這樣一種生存危機,只要自主品牌腳踏實地的認真做好產品搞好營銷,逐漸縮短與合資品牌的技術與管理等差距,自主品牌在傳統汽車領域仍然有機會。當前自主品牌在SUV領域的表現就可為證,無論是在市場份額還是單從車型銷量排名來看,自主品牌在SUV領域的表現都可謂搶眼。有人可能會說,自主品牌在SUV領域的現在成績還不是依靠“性價比"?
為什么自主品牌目前仍難以擺脫只能靠“性價比”要市場的尷尬局面?是產品的問題嗎?雖然與合資品牌相比,在品質工藝和技術等領域自主品牌還確實有差距,但這種差距其實總體還是在縮小,因此,產品的問題其實也不是關鍵。關鍵的問題是品牌力,品牌力的形成是需要時間累積的,無論是看汽車業內的全球知名汽車品牌,還是其他行業的品牌,都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累積品牌力的。而與合資品牌相比,自主品牌出現的時間真的還算很短,因此,品牌力也會因時間的累積不足而與合資品牌存在差距。
而當前我們看到有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如某些自主SUV品牌,其實也在其良好的產品口碑以及不錯的銷售業績的帶動下,其品牌力也在逐漸的積聚。而其品牌力提升的一個關鍵表現,就是其已經開始著力于開發更高端的SUV產品。眾所周知,自主品牌進軍高端的困難除了產業鏈體系上存在的不足外,品牌力的弱勢也是關鍵點。而上述SUV企業敢于開發更高端的SUV產品,無疑是其品牌力有提升的一種體現。
因此,筆者認為,只要腳踏實地的用心,自主品牌在傳統汽車領域仍然會有機會。
話題回到本文開頭,電動汽車真的會是自主品牌汽車的突圍之路嗎?
業內人士認為,合資品牌唱衰電動車的原因是因為其傳統汽車的產能巨大,品牌依賴度很高,不愿輕易把傳統汽車,部分的或者是增量地由電動汽車替代。但實際情況并不應該這么講,市場有什么樣的需求,企業才會做什么樣的產品,當前傳統汽車相較于電動汽車無論是在購車成本、行駛里程和加油便捷性等領域的優勢,都意味著傳統汽車仍然是當前汽車市場最大的需求所在。
對于自主品牌來講,如果在傳統汽車領域都無法突圍,在電動汽車領域又如何做到突圍?如果說在傳統汽車領域的突圍是因為我們的技術實力始終落后于人,那么在電動汽車領域我們真的沒有落后于人嗎?傳統汽車與電動汽車最大的區別無疑就是在動力系統,但汽車技術不僅僅只包含動力系統,即使我們在動力系統領域不落后于人,如果在汽車其他技術領域落后于人,我們仍然會處于競爭的劣勢。對當前自主品牌電動汽車的技術水平到底如何,到底是不是純自主研發,又借鑒了甚至購買使用了多少海外品牌的技術,也許只有自主品牌心里自己最清楚。筆者以為,為什么早些年廣為宣傳了的自主品牌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彎道超車”的口號現在不提也聽不到了?自主品牌已經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沒有技術優勢,應該是關鍵所在。
“傳統汽車就是電腦,電動汽車就是iPad,我們將電動汽車創造一個諸如iPad的新市場出來是可以的”。但問題的關鍵是,無論電腦還是iPad,其內在的核心——芯片技術無疑是相同的,都是具備核心技術優勢的。也就是說,自主品牌都還沒有能力將傳統汽車這臺“電腦”吃透做好,怎么會有可能有能力將電動汽車這臺“iPad”做得超人一等?
因此,筆者認為,電動汽車會是自主品牌汽車的突圍之路,這種說法是不靠譜的。自主品牌還是應該從現有的做起,腳踏實地的做出令消費者喜愛和放心使用的產品出來,依托好的產品來累積品牌形象,最終提升品牌力。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