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1 王傳福 身價225.31億元
王傳福,現為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比亞迪”,股票代碼:1211.HK)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比亞迪電子(國際)有限公司主席,持股比亞迪23.05%,身價高達225.31億元,位居榜首。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創立于1995年,在創始人王傳福的帶領下,短短幾年內便躋身成為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充電電池制造商,并于2002年7月31日在香港主板發行上市,現已發展成為一家擁有IT 、汽車和新能源三大產業群的高新技術民營企業。
尤其是在新能源車引領時尚潮流的2014年,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大放異彩。比亞迪官方公布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數據顯示,2014年比亞迪秦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共售出14747輛,位列全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冠軍。
此外,根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14年新能源乘用車生產5.45萬輛,其中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生產1.67萬輛。比亞迪秦占新能源乘用車27%,占插電式車型的88%。王傳福也因此成為2014年度新能源汽車界熱點人物,影響力不亞于其“電池大王”的稱號。
NO.2 魯冠球 身價120.18億元
魯冠球,浙江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黨委書記,現持股萬向錢潮51.80%的股份,身價高達120.18億元。
萬向錢潮(000559.SZ)是萬向集團控股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和銷售的上市公司。致力于汽車零部件的制造與銷售,產品從零件到部件,到系統總成,已發展成為擁有自主開發能力、核心制造技術、完備檢測手段的汽車零部件專業生產集團化企業和生產基地。
曾經,魯冠球因得益于萬向集團在資本市場上量力而行、穩健積極、擇機而動的“深海戰略”---先“潛伏”為第二大股東,再通過重組成為控股股東,被譽為業界的“常青樹”。如今,在接連成功收購A123、菲斯科后,執著于尋求汽車夢的魯冠球,被外界冠以“行走在造車路上的當代愚公”稱號。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末,魯冠球率領的萬向就開始試水電動車領域。1999年,萬向電動汽車項目組籌建成立,當時就確定了電池-電機-電控-電動汽車的發展戰略。2002年,萬向成功研發了鋰離子動力電池、電機及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隨后,第一輛電動轎車和電動公交車也被研制出來。2009年,萬向集團宣布投資13.65億元,建設國內規模最大的電動汽車和鋰電池生產基地。
NO.3 張靜 身價34.43億元
張靜,四川天齊鋰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蔣衛平之妻,是天齊鋰業(002466.SZ)第一大自然人股東,持股比例為27.57%,身價高達34.43億元。
天齊鋰業是國內最大的鋰電新能源核心材料供應商,國內鋰行業中技術領先、綜合競爭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全球最大的礦石提鋰生產商。
公司致力于鋰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導產品有電池級碳酸鋰、工業級碳酸鋰、電池級無水氯化鋰、工業級無水氯化鋰、電池級氫氧化鋰、工業級氫氧化鋰以及磷酸二氫鋰、高純碳酸鋰和金屬鋰等。電池級碳酸鋰和電池級無水氯化鋰等生產技術居國際先進水平,電池級碳酸鋰的國內市場占有率約54%,廣泛應用于國內鋰電池正極材料行業。
現天齊鋰業擁有國家授權專利35項,已牽頭起草和制定了20多項行業和國家標準。在接連成功收購國內外各大鹽湖后,可以說,天齊鋰業的整體技術水平代表了世界礦石提鋰技術發展的新方向。
NO.4 薛濟萍 身價27.21億元
薛濟萍,中天科技(600522.SH)董事長,持中天科技20.08%的股份,身價達27.21億元。
中天科技起步于1992年,起家于光纖通信,隨著國家信息產業高速發展,現已形成電信、電網兩輪并驅的產業規模,并涉足新能源領域。先后被授予金牌上市公司、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躋身中國電子信息1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在薛濟萍的領導下,中天科技堅持“走出去”戰略,產品出口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印度和巴西工廠,設有40多個海外辦事處,逐步將ZTT打造成為世界級的中國光電線纜品牌,中天科技儼然成為全球信息通信領域的標桿性企業。
此外,在新能源領域,中天科技擁有微網發電、太陽能背板材料、鋰離子電池、零能源住宅等特色產品,滿足客戶綠色、低碳要求。其中,中天儲能科技配備國內第一條全自動化高容量圓柱型鋰電池生產線,建有高水平的鋰電池技術中心。
NO.5 劉金成 身價27.07億元
現任億緯鋰能(300014.SZ)董事長兼總經理劉金成,持有A股上市公司億緯鋰能48.43%的股份,身價達27.07億元。
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五的高能鋰一次電池供應商,具有自助知識產權和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新型鋰電能源領先企業。歷經10多年的快速發展后,現已成為中國鋰電池行業的領先企業。
劉金成是電池領域資深專家,從事鋰電池研究與生產相關工作20余年,先后獲得電化學碩士、材料物理與化學博士學位。其身上擁有“知識創造財富”的所有標簽,同時擁有專家和富豪雙重身份的他,是創業板上市企業里為數不多的博士老板,也是知本與資本結合的典型人物。
在劉金成的帶領下,億緯鋰能成為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獲得了中國專利優秀獎和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目前,億緯鋰能是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綠色高能鋰電池全球主要供應商之一,以技術領先的高能鋰一次電池為主導產品,致力于成為環保高能新型鋰能源領域的領先企業。
NO.6 鄭永剛 身價26.90億元
鄭永剛,杉杉品牌創始人,杉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任上海新滬商聯誼會會長。分別持股杉杉股份(600884.SH)32.5%、中科英華(600110.SH) 6.43%,總身價達26.90億元。
杉杉股份是目前國內最大、全球前三的鋰離子電池正負極及電解液綜合材料供應商,其在技術先進性和規模化方面與三星、索尼等并駕齊驅。作為中國科學院系統及國內熱縮材料行業首家上市公司,中科英華是我國熱縮材料研發生產的發源地,控制著全國的熱縮母料配方技術。同時,作為國內高檔電解銅箔的提供者,公司生產的鋰電池用電解銅箔曾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連續3年排名第一。
1989年,鄭永剛創立杉杉品牌,并率先在中國服裝界提出并實施品牌戰略,1996年帶領企業成功上市并組建杉杉集團。1999年,杉杉總部移師上海,開始實施多元化發展戰略,分別在新能源新材料、金融服務、城市綜合體、貿易物流、園區開發等領域取得多項突破。
NO.7 李東生 身價25.08億元
李東生,TCL集團公司(000100.SZ)董事長兼總裁,兼任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會長、中國國際商會副會長、全國工商聯執行委員、廣東省工商聯(總商會)副主席。持股TCL集團6.75%,身價高達25.08億元。
TCL集團是一家電子、電器制造企業,市值371.5億元。公司創立于1981年,是全球性規模經營的消費類電子企業集團之一,旗下擁有TCL集團、TCL多媒體科技、TCL通訊科技,通力電子等四家上市公司。形成多媒體、通訊、家電和部品四大產業集團,以及房地產及投資業務群,物流及服務業務群。
2003年,李東生擔任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隨后TCL集團整體上市。李東生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商界領袖之一,先后被評為“最具社會責任感企業家”、“最具影響力的25位企業領袖”、“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十年商業領袖”、“改革開放30年經濟人物”、TIME雜志和CNN全球最具影響力的25名商界人士。
NO.8 王明旺 身價21.70億元
王明旺,中山大學高級工商管理碩士(EMBA),1997年12月,與王威共同創立欣旺達(300207.SZ),并擔任執行董事;現任欣旺達董事長、總經理,持股欣旺達29.17%,身價達21.70億元。
欣旺達是以鋰離子電池模組的研發、設計、生產及銷售為主營業務的高新技術企業,是國內領先的鋰離子電池模組解決方案及產品提供商,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安全、輕便、持久的綠色能源產品。憑借持續的自主創新能力,優秀的鋰離子電池模組整體開發與設計能力,優秀的成本控制能力及合理的業務定位與優質客戶資源,公司目前已成為國內鋰能源領域設計能力最強、配套能力最完善、產品系列最多的鋰離子電池模組制造商之一。
王明旺自1993年起涉足電池模組行業,1997年創立欣旺達有限公司,依靠其豐富的鋰離子模組生產管理研發經驗以及其強烈的科技興企理念,先后主持開發了多項公司核心技術并獲得專利,成為了公司技術研發的領頭人。在王明旺的帶領下,欣旺達成為了中國鋰離子電池模組行業的領先企業。
NO.9 陳博 身價18.96億元
陳博,現任南都電源董事、總經理,持股南都電源31.6%,身價達18.96億元。
浙江南都電源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南都電源”,股票代碼:300068.SZ)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創立于1994年9月,2010年4月在A股創業板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為通信后備電源、動力電源、儲能電源、系統集成及相關產品的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主導產品為閥控密封蓄電池、鋰離子電池、燃料電池及相關材料。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公司已成為國內外電池行業的領導者,公司品牌“NARADA”已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和享譽全球的知名品牌。產品廣泛應用于通信、電力、鐵路等基礎性產業;太陽能、風能、智能電網、電動汽車、儲能電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電動自行車電池、通訊終端應用電池等民生產業。
陳博,曾任職于機械部第九設計研究所、浙江易達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歷任浙江南投實業有限公司投資部總經理,黑龍江龍發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浙江南投實業有限公司總裁助理。
NO.10 朱軍 身價18.05億元
朱軍,現任江特電機(002176.SZ)董事長,持股江特電機23.44%,身價達18.05億元。
江西特種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特種電機和鋰電新能源系列產品為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電機行業骨干企業,江西省100強企業。公司成立以來,先后有多項產品獲“國家重點新產品獎”、“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產品”等獎項,擁有專利技術20多項。
江特電機借助宜春打造“亞洲鋰都”的契機,充分發揮鋰瓷石礦資源綜合利用優勢,大力發展礦產資源開采、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快碳酸鋰、銣、銫及鋰電池正極材料產品的擴產,同時加快新能源電動車的產業布局。
2008年至今,朱軍先后擔任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人大常委、宜春市工商聯副會長、宜春市政協常委、江西省人大代表、宜春市人大常委、宜春市無黨派高級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宜春市專家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民營經濟組組長等職務。
NO.11 徐金富 身價17.65億元
徐金富,廣州天賜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持股天賜材料44.68%,身價17.65億元,位居2014年中國鋰電池概念股上市公司個人財富榜第11位。
徐金富1964年生,中國科學院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歷,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EMBA。歷任廣州市道明化學有限公司經理,廣州市天賜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現任該公司董事長。 曾于2008年在鋰離子電池功能電解質的研究與產業化應用方面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一等);于2010年在鋰離子電池過充安全型功能電解液的開發與應用方面榮獲廣州市科學技術獎勵(二等);于2010年被授予第二屆廣東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家。
NO.12 沈雯 身價15.86億元
沈雯,上海市民企紫江集團的締造者和控制者。持股紫江企業22.99%,身價15.86億元,位居2014年中國鋰電池概念股上市公司個人財富榜第12位。
1982年,沈雯從一個小型塑料廠起家,先后涉足國際貿易、印刷業,并于1988年投資100萬美元引進一條先進的印刷和包裝生產線。如今沈雯創立的紫江集團擁有企業近50家,遍布于中國各地及美國,投資涵蓋了包裝印刷、精密制造、信息技術、地產置業等領域。
從2011年開始,公司薄膜業務實現了由傳統包裝薄膜向工業薄膜的轉變, 紫江企業旗下子公司紫江彩印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鋰離子電池用鋁塑膜,產品部分性能接近國外產品。2014年紫江企業的鋁塑膜正式推向市場,未來該項業務將成為公司新的盈利增長點。
NO.13 李良彬 身價15億元
李良彬,江西贛鋒鋰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持股贛鋒鋰業24.80%,身價15億元,位居2014年中國鋰電池概念股上市公司個人財富榜第13位。李良彬1967年出生,大專學歷、高級工程師職稱。在鋰行業工作二十年,對鋰化工的工藝和技術有長期研究。
李良彬歷任江西鋰廠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科研所副所長、所長、新余市贛鋒金屬鋰廠廠長等職務,2000年3月至2006年7月擔任贛鋒鋰業執行董事兼總經理,2006年7月至2007年5月擔任贛鋒鋰業執行董事,2007年5月至2007年12月擔任贛鋒鋰業第一屆董事會董事長,2007年12月至今擔任該公司第一屆董事會董事長。
公司創業十年,銷售收入從2000年成立之初的300萬元躍升至2009年近24686萬元,增長了80倍,創造一家民營企業了不起的輝煌成就。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家庭作坊發跡成長為一家上市公司,成為世界鋰行業舉足輕重的競爭者,業界影響力和知名度與日俱增。
NO.14 許金和 身價12.22億元
許金和,眾和股份公司董事長、福建興業方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持股眾和股份20.37%,身價12.22億元,位居2014年中國鋰電池概念股上市公司個人財富榜第14位。
許金和1958年7月1日出生,漢族,莆田市秀嶼區月塘鄉人,大專同等學力,高級經濟師,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屆、第十屆福建省人大代表,第三屆、第四屆莆田市人大常委,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志愿者助殘先進個人、“福建省突出貢獻企業家”等榮譽。現任眾和股份公司董事長、福建興業方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1987年,許金和以5萬元開設小染坊,不到20年時間,公司成為省內最大的棉休閑面料印染企業。在業務擴大之后,許金和隨即介入服裝面料印染等領域。1993年,許金和與當時福建最大的印染企業--廈門華綸印染公司合資組建了莆田華綸福利印染有限公司。
公司自2012年進入新能源新材料領域,推進由紡織印染產業向鋰電產業轉型,已初步構建鋰礦-鋰鹽-鋰電池系列材料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司下屬礦山已探明氧化鋰資源儲量48.59萬噸,是國內少有高品質大型礦床。
NO.15 覃九三 身價8.99億元
覃九三,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持股新宙邦16.65%,身價8.99億元,位居2014年中國鋰電池概念股上市公司個人財富榜第15位。
覃九三出生于1967年,湖南省人。1990年畢業于湘潭大學化工系化學工程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曾任職于湖南省株洲市化工研究所,曾擔任湖南省石油化工貿易公司深圳分公司進出口部經理。2002年2月起擔任深圳市新宙邦電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自2008年4月股份公司成立至今,擔任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現兼任深圳市龍崗區政協委員。
新宙邦于2014年7月21日公告收購張家港瀚康化工76%股權,成為電解液行業上市公司中第一家開啟收購上游添加劑企業的案例。根據GBII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新宙邦電解液出貨量首度超越國泰華榮,成為中國鋰電池電解液行業的龍頭。
NO.16 武永強 身價8.4億元
武永強,拓邦股份(002139.SZ)實際控股人,持股比例28.08%,身價8.4億元。
拓邦股份是國內領先的控制系統方案服務商。公司在電磁感應技術、電機調速控制技術、嵌入式軟件技術、電磁兼容等智能控制器技術領域保持行業領先地位。2014年前三季度,拓邦股份實現營業收入7.83億元,同比增長12.20%;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4825.33萬元,同比增長41.79%。
2010年,拓邦股份先后通過收購、增資等方式進入動力鋰電池領域。截至2014年底,其開發的納米磷酸鐵鋰電池成功進去南京金龍、五洲龍等國內車企的供應鏈。目前,拓邦股份正在開發山東的微型電動車市場,2015年,其鋰電池實際產能將達1.5億AH,由于需求上升,拓邦股份預計其產能能夠全部消化。
NO.17于桂亭 身價6.6億元
于桂亭,滄州明珠(002108.SZ)董事長,持股比例11%,身價6.6億元。
2007年1月24日,滄州明珠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公司第一大股東東塑集團股東為于桂亭等97名自然人,其中于桂亭占股本總額的32.93%,為第一大股東及公司實際控制人。
2011年開始,滄州明珠開始進入鋰電隔膜領域,成為國內第二家掌握干法單拉隔膜技術的企業, 以及國內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實現了隔膜大規模的量產的企業。目前滄州明珠年產能達2500萬平米,已進入了比亞迪的動力電池供應體系,且一舉拿下了中航鋰電、蘇州星恒等客戶。從近期增發3.4億元加碼鋰電池隔膜中也可看出其在該領域的雄心勃勃。
作為滄州明珠的背后推手,于桂亭向來支持技術研發的創新。一個廣為流傳的事情是,為鼓勵創新,于桂亭將自己持有股份的20%無償轉讓,全部用于獎勵公司的技術能手、業務骨干。如今,東塑集團資產總值達到50多億元,這20%的股份變現后,價值上億元。
NO.18王建新 身價6.55億元
王建新,裕興股份(300305.SZ)董事長及實際控制人,持股比例25.01%,身價6.55億元。
裕興股份是一家專業生產差異化雙向拉伸聚酯薄膜的制造商,是國內100微米以上中厚規格聚酯薄膜產銷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2014年前三季度,裕興股份實現營業收入4.4億元,同比增長4.8%;實現凈利潤5280萬元,同比增長19%。
2014年12月14日,裕興股份發布一項432萬份的股權激勵計劃,占總股本3%,激勵對象共計20人,包括其董事、中高層管理人員及核心業務(技術)人員。該計劃規定,2017年凈利潤較2014年的增長率不低于40%,該業績目標對其業務規模拓展、成本控制都提出較高的要求。
值得關注的是,早于2009年,裕興股份就通過子公司常州迅騰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進入鋰電隔膜領域,迅騰電子自主研發生產的鋰電池隔膜,采用PP干法雙向拉伸工藝,規格為20-40微米。產能為2400萬平米,目前有兩條生產線。在高工鋰電產業研究所(GBII)發布的《2013年中國鋰電池隔膜產值前十強》中,迅騰電子位居第八位。
NO.19 李世江 身價6.46億元
李世江,多氟多(002407.SZ)董事長,持股比例15.57%,身價6.46億元。
1994年,44歲的李世江被聘任為當時還屬國有企業的焦作市冰晶石廠廠長。經歷時代的改制狂潮后,他建立起自己的無機鹽王國--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現在,多氟多已經是全球產能最大的無機氟化工企業。
2010年5月18日,多氟多在深交所創業板發行股票2700萬股,募集資金10.6億元。李世江也因此成為焦作市第一位上市公司的民營企業家。多氟多成功上市,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晶體六氟磷酸鋰技術。彼時,它是中國唯一能量產晶體六氟磷酸鋰技術的廠家。
為了檢驗六氟磷酸鋰的品質,多氟多干脆自己做起了鋰電池。早于2011年,多氟多動力鋰電池生產線的規模就達到5000萬AH。然而,由于新能源汽車發展遲緩,多氟多也陷入發展的困局。
眼下讓李世江感到最急迫的是,如何兼顧傳統優勢產業和轉型方向下的新能源產業板塊,讓企業能夠平穩度過轉型期,重新給多氟多換上快速奔跑的“高擋位”。
NO.20 周新基 身價6.40億元
周新基,九九久(002411.SZ)的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持股比例18.82%,身價達6.4億元。
作為一家從事醫藥中間體類產品與氮肥類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九九久于2010年6月上市之后,就開始在新能源領域布局,是國內較早投產六氟磷酸鋰的公司之一。公司先后共投入2.2億元建設年產能達2000噸的六氟磷酸鋰產線。根據其預計,產線完成后可形成年銷售收入3.79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78億元,凈利潤1.34億元。
此后的2013年,九九久又開始涉足隔膜領域,使用8720萬元超額募集資金投資建設年產1320萬平米的鋰電池隔膜項目。該項目計劃新建兩條生產線,第一條線(設計產能為660萬平米)已經2013年4月開始投產。
周新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近年來,九九久通過持續有效地推進品牌建設,努力打造精品,提高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通過新產品的不斷開發,使公司產品結構調整取得突破,初步實現由單一產品向多元化產品發展的戰略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