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倥傯又半年,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依舊火爆,政策大幅調整、市場出現震蕩,有人高調進入,有人黯然退出,這半年產業內又發生了那些大事,且看下文:
一、合資設電動車企不受兩家限制外資品牌在華擴張將加速
6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聯合發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修訂)》,將于7月28日起在全國實施。特別強調的是,如與中方合資伙伴聯合兼并國內其他汽車生產企業以及建立生產純電動汽車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可不受兩家的限制。
大眾汽車成為了首個吃螃蟹的企業,5月22日晚間,江淮汽車(600418 )公告稱,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江淮大眾合資生產純電動乘用車項目,這打破了中外合資整車企業兩家的限制。
6月底,江淮大眾合資年產10萬輛純電動乘用車項目在安徽合肥經開區開建,項目總投資50.6億元,計劃2018年底建成投產。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吸引了眾多國際品牌的關注,合資限制的有條件放開,外資品牌在華布局必將提速,目前中國已經有一大批新進入者,并且已經有十多家獲得生產資質,未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必將精彩紛呈。
今年5月初,比亞迪汽車的電子業務部門正式拆分獨立運營,其車用動力電池或將面向市場所有車企供貨。
6月6日,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在深圳總部召開的股東大會上透露,比亞迪動力電池外銷已與幾個大的乘用車品牌在談,甚至有的已經進入實質性階段。與比亞迪傳出緋聞的有廣汽集團、一汽集團以及上汽集團等旗下的乘用車品牌。
以電池起家的比亞迪,一直把持國內動力電池老大的位置,每年的動力電池出貨量全國第一,近年卻被寧德時代趕超。
比亞迪的動力電池部門也是不爽,明明原來自己技術優勢明顯,卻只有自家一個客戶,近幾年中國的動力電池市場簡直是一個聚寶盆,眼看一家家不如自己的電池企業賺的碰滿缽滿,自身的價值卻不能全部體現。
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制造領域的生產鏈條幾乎完全閉合,電池、電機、變速箱都是自己生產,在電池領域的布局已經延伸到鋰礦資源,這種優勢讓一大批中小型電池企業望其項背。
比亞迪的入局,對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比亞迪動力電池對外供貨,將極大改變中國動力電池市場的格局。
三、1-5批推薦目錄共1782款車型上榜
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已累計發布5批推薦車型目錄,共包括155戶企業的1782個車型上榜。
6月2日,第五批推薦目錄發布,共92戶車企309個車型入選。其中新能源客車有189款,新能源專用車有91款,新能源乘用車則有29款。
5月2日,第四批推薦目錄發布,共96戶企業的453個車型入選。其中,新能源客車有268款,而新能源專用車有158款(含燃料電池車型1款),新能源乘用車則有27款。
4月1日第三批推薦目錄發布,共有634個車型入選,新能源客車有454款,純電動專用車有142款,而新能源乘用車則有38款。
3月1日,第二批推薦目錄發布,共計201款新能源車型入圍,其中新能源乘用車36款、新能源客車128款、新能源專用車37款。
2016年12月底,第一批推薦目錄發布,共有185款車型上榜,其中物流車36款,乘用車73款,客車76款。
四、審批通過7家企業獲得生產資質 傳將暫停發放
2017年上半年,發改委共審批通過了7家企業獲得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截至目前,共有十四家企業獲得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
2017年獲得生產資質的企業分別為陸地方舟(年產5萬輛)、浙江合眾汽車(年產5萬輛)、河南速達(年產10萬輛)、知豆電動車(年產4萬輛)、云度新能源(年產6.5萬輛)、國能新能源(難產5萬輛)、金康新能源(年產5萬輛)。
在第十四張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發布后,就傳出“發改委擬暫停發放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審批”,但該消息并未得到任何官方的確認。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