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太爾(000760)4月12日晚間發布公告,全資子公司江蘇斯太爾與惠天然投資簽訂了《股權轉讓框架協議》,出售其持有的恒信融鋰51%股權。
斯太爾并未披露此次股權轉讓的具體價格,不過,惠天然將首先支付公司5000萬元定金。此外,從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來看,恒信融鋰截至2016年年底的總資產為6.69億元、凈資產1.63億元。公司去年全年虧損近500萬元。
斯太爾2015年投資恒信融鋰,當年2月,斯太爾投資1.53億元對恒信融鋰進行增資后,持有該公司51%的股權,正式進軍新能源上游產業。然而,鋰業的進展情況也并不順利。盡管斯太爾屢次在定期報告中表示,通過恒信融鋰管理團隊的不斷努力,公司年產1.8萬噸碳酸鋰項目已取得階段性進展,有望在2016年完成項目建設并具備量產條件,但恒信融鋰最終未能在2016年實現量產。
斯太爾董秘辦相關人士表示,青海碳酸鋰項目建設所在地位于西臺吉乃爾湖附近,地理位置偏遠、遠離生活工業區,且缺少公共設施、生產條件極其惡劣,導致項目進度一再延期。
對于此次股權轉讓,斯太爾在公告中稱,此舉是“為規避市場過熱可能帶來的風險,提高對外投資回報,保護上市公司及廣大投資者權益”。
從碳酸鋰行業現狀來看,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增長,國內正極材料領域的產能擴張也在加速。僅2017年以來,就有超過330億元的資本投向鋰電領域。鋰電行業的過度火熱讓人擔憂,斯太爾激流勇退不知道能否理解為“割肉止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