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3月15日,央視3·15晚會曝光聚焦食品安全和網絡詐騙,未涉及汽車產品和相關服務。只是在回顧質檢總局2016年行動業績的時候,涉及了查處某車企發動機熄火,并促使相關車型實施召回的案例。
是不是汽車產品和服務真的無可挑剔?
當然不是,作為一個完全市場化的領域,說實話汽車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消費環節的侵權行為確實時有發生。但是有一點值得欣慰,相對于食品安全的日益惡化,汽車類產品和服務水平確實在波動向上。
向上的力量,一方面來自制度完善和監管加強
2016年,根據消費者協會和國家質檢總局的統計,汽車類的質量投訴16157例,占到所有消費類投訴總數的一半;汽車召回首次突破1000萬輛,達到1133萬輛,同比增長103%。在所有召回車輛中,氣囊和安全帶問題占據了總量的半數以上,共召回64次,涉及643.02萬輛,其中不乏豪華品牌的產品。
汽車召回制度進入常態化。
“質量之魂,存于匠心。”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呼吁,“廣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健全優勝劣汰質量競爭機制。
但更深遠的力量來自中國汽車制造的崛起
在買方市場的新消費時代,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已經成為市場競爭的硬實力和軟實力,迫使車企和經銷商的自發重視和提高。尤其是自主品牌的崛起,在提升中國制造的同時,也讓合資品牌有壓力。
2016 年國內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總計約 1050.39 萬輛,增速 20.75%,遠高于 2016 年乘用車市場的整體增速 14.93%和合資車。同時,市場占有率持續回升,由 2014 年的低點 38.31%快速上升至 2016 年的 43.24%。
J.D. Power 發布2016中國新車質量研究報告。報告顯示,相比國際汽車品牌,2016年自主品牌質量差距繼續縮小,兩者的問題數差距從2015年的22個PP100降低到今年的14個PP100。
汽車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提升,除了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可靠的產品和服務,也承擔著中國制造有大變強,走向“質量時代",走出國門的使命感。
除了此之外汽車產業承載的節能環保的沉重課題,也在逼迫汽車產業不斷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