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網訊 近年來,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呈現爆發式增長,作為新能源汽車“心臟”的動力電池也隨之受益。經過一段時期的持續、快速發展,國內已經擁有了完整的鋰電池產業,一些鋰電廠商已雄居全球鋰電池行業前列,中國造電池也已經逐步走出國門,在全球范圍內與發達國家電池企業展開競爭,產業整體規模和技術競爭力在全球范圍內可以說是不容小覷。
但我國動力電池行業也存在企業小而多的問題,目前最大的動力電池企業,市場占有率也只有14%左右,大多數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缺乏研發基礎和保障一致性的生產工藝。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日本、韓國等動力電池制造強國都只有3家左右的主力動力電池廠,研發能力和市場占有率都有明顯優勢。
面對來自技術發達國家的強敵競爭,國內動力電池行業還需要苦練內功,為提高全球競爭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讓人憂慮的是,一股浮夸風正在動力電池行業內勁吹,且一時風頭無兩。
“浮”表現在心浮氣躁。有的企業不能沉下心來做實體經濟,倒是擅長搞事情。采用資本運作那一套,今天買個技術,明天買個廠子,后天利用政府扶持本地企業的傾向性圈地建廠換訂單,然后再拿去卯足了勁兒去炒作??此骑L光無限,其實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壞的很。真正耐得住寂寞拼真功夫的優秀企業坐了冷板凳,長袖善舞的“拼裝”企業反倒成了受熱捧的香餑餑,這種嚴重的資源錯配現象一再蔓延,早晚會毀了一個好端端的市場。需要提醒他們的是,這套把戲雖然在國內的一定時期內還有輾轉騰挪的空間,但是拿到國際市場上就會讓他們分分鐘顯出原形,要想成功打入發達國家的市場,沒有真功夫那是萬萬不行的。
“夸”,表現在夸夸其談。一些本不入流的小玩家、新玩家,還沒有登堂入室,卻先豬插鼻子充大象,敢在行業會議上慷慨激昂的痛罵整個行業同仁,以此來博取眼球,獲取所謂的品牌傳播效應;自己的資質、技術、廠子全是買來的,不思奮起直追,倒是精于嘩眾取寵,敢去指責潛心耕耘行業數十年的行業老大哥沒有核心技術,至于老大哥的出口量都高于自己的全年銷量這一節,他則永遠看不到;面對投資人、媒體人的質疑,絕不會虛心接受,反躬自省,只會架起大炮可勁兒去反擊,你敢說他估值低,不管自己掙沒掙到8毛錢,就敢吹自己起碼要值8個億,甚至不惜企業領導人親自出馬去抹黑競爭對手。種種奇葩行徑,不一而足。
新中國建國之初“大躍進”的慘痛教訓至今仍讓人唏噓,“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浮夸風已經飄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中,我們絕不能容許“臉皮有多厚回報有多豐”的新浮夸風在動力電池行業內刮起來。
誠然,動力電池行業是高端新興戰略產業,前景很廣闊,但激烈競爭的現實也很殘酷,惟有腳踏實地才能贏得這個行業的未來。動力電池行業浮夸風,當止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