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1日,第一電動網微電調研小團隊來到了第五站—德州,這是本次微電調研的最后一站。此時,冷空氣已尾隨而來,風雪夾雜的街頭鮮有行人和車經過,叫車軟件顯示“附近無車可用”,即使在德州市低速電動車交易市場,也是鮮有人影。德州一直是低速電動車的優勢市場,為何街道和市場顯得如此冷清?帶著疑問,記者走訪了當地經銷商和用戶。
政策打壓消解經銷商信心
比德文專賣店老板是一位妝容精致的年輕媽媽,有一個四歲半的兒子,就她個人而言,接送兒子上下學的交通工具是電動兩輪車,“我們平時太忙了,開四輪低速電動車去接送孩子的都是老年人,他們時間多,也不怕堵車。”據何女士介紹,電動兩輪車可以穿梭自如,這可以最大化地節省接送孩子的時間。
第一電動網記者(左)比德文經銷商何女士(右)
何女士代理低速電動車已有兩年,“低速電動車的主要購買者還是老年人,而且多是縣城和鄉鎮的,市里的并不是很多。”何女士介紹,這主要是因為市里交通擁堵,此外,德州市偶爾會查處低速電動車,“前一陣德州又發通知說要查(低速電動車),嚇得我們這里的經銷商都關門不敢賣了。”何女士所說的正是第一電動網2月14日所報道的《山東德州開展集中整治四輪低速電動車非法營運工作》,何女士稱,這份非法整治低速電動車的通知也是導致目前市場冷清的原因之一。
“低速電動車是電動三輪車的升級,國家沒理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打壓。”何女士認為,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從自行車到電動兩輪車再到摩托車、電動三輪車,這是人們生活水平逐漸升級的體現,對于過日子的老百姓來說,直接升級到汽車是“拔苗助長”。
“對于老年人,反應速度也慢,開高速車反而危險。”何女士認為,考慮到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國家可以強制考取降低規格的駕駛證,“起碼要讓他們懂得交通規則” 。
何女士的觀點也在記者走訪多家經銷商時得到了佐證,不過像何女士認為老年人應該考證的觀點,和當地出租車司機的觀點不謀而合,在乘車前往德州市低速電動車交易市場時,司機林先生認為,“開低速電動車的老人隨意變道和轉向太嚇人了”。林先生家里有一輛電動三輪車,“三輪車容易翻車,沒有電動四輪車安全,要選的話,我傾向于四輪(低速電動)車”。
離開德州市低速電動車交易市場后,記者查看地圖時,發現這里的名稱是“北方電動自行車批發市場”,由此可見,老百姓的消費升級同時也意味著銷售模式的變遷。
低速電動車售后服務是硬傷
德州市澳德樂商城的孫大爺是一名低速電動車消費者,一年前入手了一輛安徽某品牌的低速電動車,“我買的這個車開著還行,現在都是放在家里給他們買菜接送小孩兒上學開。”孫大爺認為低速電動車給他的出行生活帶來了便利,另一方面,孫大爺苦惱于經銷商的服務。“經銷商欺負我老年人,該配備的工具都不給我,而且一年(保質)期不到,電瓶就壞了一塊,找到經銷商之后,他使壞,剛出一年,又壞了一塊,經銷商死活要一千塊錢才給我修。”
低速電動車用戶何大爺(左)第一電動網記者(右)
孫大爺認為,作為低速電動車廠商,一定要做好服務,要童叟無欺,“你這個(低速電動車)品牌不行,一傳十,十傳百,都不買你家車了,商人做生意不能虧良心。”在問到三輪車和四輪車選擇時,孫大爺說,“四輪(低速電動)車更安全,圖便宜的人才買電動三輪車。”
低速電動車國標將使產業更強大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汽車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朱西產
2月21日當天,第一電動網公開課“國標將至,如何打造碰撞安全的低速電動車?”在麗馳汽車生產基地開課,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汽車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朱西產認為,不同于把低速電動車看做汽車的降級的觀點,低速電動車的出現更應該是電動自行車或電動三輪車的升級,反而提高了道路的交通安全。朱西產舉例稱,在乘用車相關事故與人員傷亡情況分布統計中,弱勢道路使用者(行人和二輪車人員)事故發生率為81%,重傷率為72.7%。
弱勢道路使用者(行人和二輪車人員)事故發生率
低速電動車屬性的思考
朱西產認為,從市場的角度看,安全性高并不一定能幫助贏得市場,車輛性能、配置、駕駛體驗和性價比才是車輛贏得市場的關鍵。此外,我國1999年出臺乘用車正面碰撞強制性標準時,整個汽車行業都在擔心會死掉。2004年出臺汽車召回條例時,依然擔心汽車產業會死,而且2016年召回了1290萬輛汽車,自主品牌汽車死掉了嗎?答案顯而易見,我國的汽車產業變得更加強大。
以上內容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疑問請聯系我們;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