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9日,樂視生態汽車(浙江)有限公司以2.79億元的價格拍下坐落于浙江德清經濟開發區北部砂村區塊創業大道北側的90萬平方米土地,樂視汽車莫干山工廠一期工程將于12月27日在此開工奠基。
按相關要求,樂視應在12月7日前交納可抵充地價款的6000萬元競買保證金,成交后,再支付用地開竣工履約保證金500萬元,1月8日前簽訂出讓合同,60日內付清余下2.19億元出讓金。樂視此次拿地共將支出2.84億元。
該項目計劃總投資200億元。一期工程可在2018年6月投產,兩年后開始二期工程,最快于2022年投產。新建一個汽車廠一般需要一年時間,但當地政府給了樂視三年的建廠期,兩期就能延長四年時間,這意味著樂視最晚應在2026年完成全部投資承諾。
“無論外界如何質疑,我們使命不變。我們要打造全球化的互聯電動智能共享交通生態系統,讓中國的汽車產業第一次站在世界汽車工業的最前沿,甚至努力讓樂視成為百年一遇的傳統汽車大變革時代里的引領者。”
11月6日,樂視創始人賈躍亭在發給樂視全體員工的公開信中如上表示。當日多家媒體報道樂視手機業務出現資金鏈危機,隨后媒體發現真正的出血點是樂視汽車。賈躍亭也在接受騰訊科技專訪時說,“如果把汽車生態里投入的100多億元拿一半放到LeEco Global,都不會出現今天的這種狀況。”
他在專訪中透露,樂視汽車業務已投入“一百五六十億”,而要實現量產,總投入“至少也得400億到500億元”。這就是說,樂視還需要投入240億到350億元到汽車業務。而按照記者的統計,資金缺口在460億元以上(見附表:樂視汽車總投資)。
對于外界的樂視觀察者而言,盡管近期媒體曝光度極高,但樂視的汽車業務仍是一團迷霧,一來其屬于非上市部分、龐雜零亂,二來其主要板塊和合作對象均在海外,信息獲取難度很大。
過去一個月,記者探訪了樂視汽車的美國工廠,找到了樂視汽車美國總部的在任員工和離任高管,并和多個樂視汽車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溝通,基本摸清了樂視汽車業務的脈絡。
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都不認同內華達州財長有關樂視汽車是龐氏騙局的評論,他們認為賈躍亭對汽車產業鏈的布局是專業的,能夠促進行業良性發展,但由于樂視技術儲備不足,資金使用效率不高,導致出現目前的問題。
迄今,樂視汽車沒能拿出可供量產的樣車,這不但影響了其融資進程,也讓合作伙伴止步淺層合作,曾作出的幾個重要投資決策也未能帶給市場足夠信心,中美兩地的工廠建設更是進展緩慢。
2017年1月3日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樂視承諾其首款量產車在當日的CES(消費電子展,每年年初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上亮相。該樣車如能贏得市場認同,樂視汽車的后續融資就會順利許多。
主力不夠給力
布局全產業鏈是內行之舉,但主力部隊遲遲拿不出有說服力的產品
記者通過查詢工商資料,初步還原了賈躍亭布局汽車產業鏈各個公司主體。其中,最醒目的是Faraday Future(法樂第未來,下稱“FF”)。這是一家樂視投資10億美元并絕對控股的電動車初創企業,也是樂視汽車板塊的主力部隊。
2015年4月,FF Global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賈躍亭是實際控制人。公司總部在美國硅谷和南加州,現已擁有超過1400人的國際團隊,美國總部主要從事電池技術、設計工程與產品創新,簡言之就是負責前端研發。
今年11月,法樂第(北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更名為樂視汽車(北京)有限公司(下稱“FF中國”),這家公司由北京百樂文化傳媒有限公司100%控股,后者由賈躍亭和賈躍芳控股。FF中國之下,有多家和汽車業務有關的控股或持股公司(見“樂視汽車業務架構圖”)。
“外界說賈躍亭是圈錢的騙子,我們絕不認同。”一位業內領先的跨界造車者向記者表示。他認為,賈躍亭同時布局車的研發和下游的出行服務是內行做法,新一代的電動車、智能車和傳統燃油車的銷售路子完全不一樣,大眾的消費接受度也迥然不同。特斯拉就是典型案例。
特斯拉是一款電動車好產品,但其入華最大的問題在出行環節:私人牌照稀缺、充電樁不兼容。業內共識是:未來,電動車市場將靠分時租賃帶動,無人駕駛車(智能車的發展方向)靠共享出行帶動,這兩者都指向商用而非私人購買。
樂視一開始就將充電樁公司、租賃公司、共享出行公司裝入生態系統,這實際上就是在為樂視汽車未來的銷售布局,對此多位業界人士表示認同。
樂視甚至在充電樁環節也下了功夫,這是一個投資大見效慢的基礎設施環節。樂視投資的北京電莊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摯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分別主營公共和私人充電樁,它們和樂視汽車有深度接觸,在充電策略方面參與很多,其智能充電樁、共享等模式日后都會為樂視汽車所用。
“賈如果要講故事圈錢,不會投資這些企業,這些投資證明了樂視的踏實布局和低調行事。”一位相關公司的高管告訴記者。
但是,承擔新車研發任務的FF美國總部遲遲沒能推出廣受好評的研發成果,最新消息是,2017年1月初的CES展上,FF美國將亮出首款量產車。
記者數次聯系FF美國總部的員工,他們對進展諱莫如深,只回復“正加班加點,高管都撲到美國來了,希望用1月的產品來回擊質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