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柴旦地處柴達木盆地北部,蒙古語稱為伊克柴達木,意為大鹽湖、大鹽澤,境內擁有豐富的鹽湖資源和金、鉀、鋰、煤炭等多種礦產資源,而且水資源相對豐富,具有發展資源型工業經濟優厚條件。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柴旦一度是開發柴達木的后方基地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經濟、行政中心。二十世紀60年代初,從地窩子和半土半洋生產模式起步的大柴旦工業,已初步形成了化工、煤炭、汽修、火電和采礦等幾大門類,年硼酸產量達到了5000噸。鼎盛時期,工作和生活在大柴旦的人超過7萬。
然而,隨著柴達木資源開發中心逐步西移,一大批企業搬離大柴旦,另外一些企業因資源枯竭而被迫下馬停產,大柴旦的經濟社會發展陷入“不進反退”的困境。
直到二十一世紀初,在正式確立了以煤炭、鉀肥、黃金工業為支柱的工業發展思路,積極引進外資,著力發展優勢資源工業之后,大柴旦經濟發展才又慢慢步入了快車道。尤其2007年被納入了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整體規劃之后,大柴旦借助這一機遇,先后引進和上馬了150萬噸鉛鋅礦石開發項目、年產10萬盎司黃金開發項目、魚卡地區年產90萬噸煤炭開發項目、大煤溝地區年產90萬噸煤炭開發項目和飲馬峽120噸純堿項目等一大批重點項目,構建起工業經濟基本架構。
“近年來,大柴旦地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重點開發純堿、硫化堿、動力煤、氯化鋰、硼酸等系列產品,大力發展新材料聚苯硫醚、碳酸鋰、氟化鋰、金屬鋰、鈷酸鋰、硅膠、溴素等精細化學品產業,初步構建鹽湖化工—煤化工—冶金循環經濟產業鏈。”大柴旦行政委員會經濟發展改革和統計局局長李建平說。
李建平介紹,依托鹽湖資源稟賦,把創新驅動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柴旦近年來加大支持企業研發能力,突破了一批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科技成果應用和產業化。
其中,青海博華鋰業有限公司取得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離心萃取技術和配套高精度流量控制系統的集成技術,突破了“鹽湖提鋰”技術瓶頸,在有效降低鋰提取成本的前提下,將硼和鋰資源的回收率提高到95%以上。目前,已建成年產1000噸氯化鋰聯產2500噸精品硼酸工業化項目。
“高附加值的高純氯化鋰產品,廣泛應用于原子能工業、冶金工業、電池、生物學、醫學、高純試劑、高純硼酸鹽晶體原料制造等領域,也是生產電解金屬鋰、制造硼化合物的重要原料。”李建平說,該項目的建成,標志著柴達木鹽湖化工產業中鋰、硼資源綜合開發水平邁上新臺階,對柴達木地區鹽湖鋰、硼資源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義,為青海省乃至全國鹽湖資源的高效綜合開發利用、延伸產業鏈條樹立了典范。
據悉,目前,大柴旦地區建成鹽湖約90平方公里,攤曬面積約30平方公里,能夠保證年產3萬噸氯化鋰和8萬~9萬噸硼酸的鹵水供應。基于此,在“十三五”期間,以鹽湖資源綜合開發為重點,圍繞工業發展短板,依托離心萃取、箱式溶劑萃取、離子膜法等鹵水提鋰工藝的重大突破,大柴旦地區建成年產1萬噸高純氯化鋰產品,不斷延伸鋰資源精深加工產業鏈,大力發展高純碳酸鋰、金屬鋰、氟化鋰、鈷酸鋰、鋰基脂、鋰電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材料等主導產品,打造重要鋰電材料、鋰鹽、鋰系合金材料以及相關配套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