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鋰電行業將由規模驅動向質量驅動轉變,在動力鋰電池高速增長期,動力鋰電池企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如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產業化大規模生產加快、充電設施建設完善、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盈利能力不斷提升等。
然而,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2016年中國動力鋰電池行業在迎來機遇的同時,困境也是不容忽視的,其中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
一、政策調整動作頻頻
整個2016年,中國動力電池行業受頻頻調整的政策影響處于無所適從狀態。
從年初工信部、財政部等四部委發布《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核查工作的通知》起,新能源汽車騙補事件在業內引起極大關注。而受騙補事件影響,新能源汽車補貼款項一直未下發,車補政策也是懸而未決,整個行業普遍采取保守的狀態。
而“三元電池禁用”到“三元電池解禁風波”更是將“三元電池”地位推至高點,引發了新一波動力電池技術路線之爭,三元電池廠商在2016年受政策的束縛而不能“大展拳腳”。
此后,為規范行業發展,5月《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由“推薦性標準”上升為“強制性標準”,這樣“一刀切”的規范方式還是讓大部分動力電池企業感到很委屈。未曾想,在8月《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第二次修訂稿刪掉了動力電池企業目錄作為硬性條件的規定。反反復復的政策變動讓動力電池企業大吃一驚,捉摸不透。
最讓業界震撼的是11月公布的《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17年)(征求意見稿),此“征求意見稿”對電池企業的產能要求急劇提高!其要求鋰離子動力電池單體企業年產能不低于80億瓦時(8GWh),是之前要求的40倍;金屬氫化物鎳動力電池單體企業年產能不低于1億瓦時(0.1GWh),是之前的10倍。業內人士指出,這一意見稿可能屬于不合理和歧視性的準入條件,存在違反公平競爭的嫌疑。(詳情請戳此處《新版動力電池規范8Gwh“一刀切”不合理 不利于行業發展》)
二、行業擴張太快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風起云涌之下,鋰電產業公司通過資本收購搶灘布局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市場,實現產能擴張加速。據鋰電大數據統計,2016年鋰電行業投資并購呈現出井噴的態勢,行業整合趨勢更加明顯。鋰電產業鏈兼并購事件近80起,涉事金額超700億元。(詳情請戳此處《2016年鋰電產業鏈近80起并購案大盤點 累計金額超700億元》)
在資本大規模進入之后,產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開啟了優勝劣汰機制。在這股投資熱潮背后也出現了諸多問題,比如,低端產能重復、高端產能不足、電池生產安全問題頻發等問題。
可以預見,未來隨著資本的大規模擴張,動力電池制造企業將面臨進一步的洗牌。
三、材料價格“瘋漲”
自10月下旬以來,銅箔、鋁箔、電解鎳、電解鈷、電解錳、碳酸鋰等原材料價格瘋漲,上漲幅度創2016年歷史新高,大有“以原料影響全產業鏈,以成本倒逼技術創新”之勢。
新一輪原材料上漲,然而終端下游價格相對穩定,電芯廠商壓力山大。 鎳、錳、銅箔上漲幅度相對較大,直接影響正極材料價格進而增加電池原材料成本,但是從終端市場來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價格相對穩定,上漲空間有限,因此,原材料價格的瘋漲,將進一步壓縮動力電池企業利潤空間,對于動力電池企業而言是一種重要考驗。
針對原材料價格“瘋漲”,造成成本上漲,可能會對鋰電企業的預期利潤造成沖擊,消減了他們的利潤空間。因此在行業層面,短期的確會是個挑戰。(詳情請戳此處《原料價格再次暴漲 電芯廠商壓力山大》)
四、鋰電人才空缺加大
隨著中國動力鋰電池產業蓬勃發展,行業“大躍進”背后是人才空缺加大。受儲備人才空缺及科研人才培養時間長等因素影響,“挖墻腳”成為部分鋰電企業解決人才需求的“不得之選”。而受人詬病的“挖墻腳”卻帶來了鋰電池安全問題、產品復制抄襲問題、低端產能重復等隱患。
來源:鋰電大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