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豐田突然宣布將考慮向競爭對手銷售完整的混合動力動力總成,包括引擎、變速箱和其他驅動部件,引起了行業的廣泛關注。
豐田動力總成公司總裁Toshiyuki Mizushima說:“豐田的供應商有很多技術只有豐田可以使用,我們希望通過改變這一格局,使得豐田之外的客戶也可以使用它們的產品和技術。”Mizushima在一年前從豐田集團旗下的愛信電機加入豐田汽車,他以普銳斯為例,表示豐田之前幾代混動系統都不能適配其他品牌的車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些供應商的業務范圍。
直接受益的電裝和愛信
動力總成的零部件通常由幾家獨立的供應商品牌分別提供,但以精益生產著稱的豐田則不同。通過集團控股的形式,豐田可以和旗下供應商愛信電機、電裝在零部件研發流程就進行深度技術合作。電裝工程研發部門執行總監Yoshifumi Kato表示:“直到現在我們都沒能向其他客戶銷售豐田混動系統的核心部件逆變器,因為它和其他電機不匹配,或是電壓不一致。如果可以銷售整個動力總成系統,這一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這一決定最明顯的受益方無疑是參與研發豐田混動系統并直接負責生產銷售的愛信和電裝。目前這兩家公司有超過一半的銷售來自于豐田汽車,通過此舉它們將在同博世、大陸、德爾福等歐美供應商的競爭中贏得更多話語權。
在新能源領域縱橫捭闔的豐田
豐田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耕耘由來已久。早在1997年,豐田就發布了全球首款量產的混合動力車型普銳斯。普銳斯上的THS混動系統采用專利EVCT行星齒輪機構,經過多次改進,至今仍在續航性能、充電時間和用車成本上領先對手,直到2014年本田i-MMD混動系統的發布才使得其不那么一枝獨秀。截止今年4月,豐田全系混動車型的銷量已經在全球邁過了900萬輛大關
既然“獨步武林”的THS系統如此優秀,豐田又為什么要向競爭對手開放混動動力總成呢?除了企業愿景這類形而上的口號,這其中恐怕更多還是出于專利和政策的考量。
一直以來,其他廠商雖然眼紅豐田的混動技術,卻無奈于豐田過于堅固的專利壁壘,因而只能采用純電、插電等其他方式曲線救國。事實上,通用和豐田幾乎同時進入新能源領域,也在1997年發布了采用鉛酸電池的純電動汽車EV1。然而出于石化公司和硬件設施上的雙重壓力,通用不得不在2002年宣布停產并銷毀這款“史上最糟糕的車型”。此后EV1研發團隊的骨干輾轉獲得了特斯拉創始人馬丁·艾博哈德的支持,之后Model S的大獲成功引領業界潮流轉向純電動車。大眾、戴姆勒都在今年隆重發布了象征集團轉型的電氣化戰略,FaradayFuture、蔚來、威馬在內的新能源造車初創企業也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
與此同時,豐田引以為豪的EVCT專利也將在2017年2月結束長達20年的保護期。有業界人士指出:在這之后其他廠商即將對此技術進行攻關收為己用;而且在容量最大的中國、美國,官方政策風向已經明顯偏向插電混動和純電動汽車,豐田在美的混動汽車銷量趨于平緩,在中國更是還沒有起色。
面對專利到期和政策轉向的雙重不利因素,豐田選擇在這個關鍵節點宣布開放混動技術不可不謂是一著好棋。除了可以顯著拓寬旗下供應商業務之外,豐田還希望借此推廣自身的技術標準,吸引更多盟友加入其混動戰略(此前寶馬和馬自達就分別用底盤和發動機技術和豐田進行了交換),并最終說服各個主要市場的政府在制定新能源汽車政策時對其混合動力技術更多地進行傾斜,從而實現企業在長遠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回顧2016年的最后一個月,豐田著實制造了不少大新聞。月初,豐田方面對外表示會在接下來的五年里對汽油混動技術進一步深入開發研究,以應對歐美和中國日益嚴苛的排放標準。一個星期之后,這家世界最大的汽車制造商又宣布正著手建立一個全新的純電動車子公司,新公司將負責開發還未問世的電動車型(是的,豐田至今還沒有推出任何一款獨立的EV車型),表明在現有的汽油混動和氫燃料電池動力戰略基礎上,豐田也沒有放棄加入大眾、戴姆勒和雷諾-日產-三菱都已投身的電動轉型大潮。
從混沌走向有序的新能源戰場
如此一來,似乎新能源汽車的格局愈發撲朔迷離了。但事實上,回顧這些年中美市場上熱銷新能源車型的進化,我們還是能窺探出一些蛛絲馬跡。在汽車市場最為成熟的美國,從最初普銳斯的獨領風騷,到日產聆風EV成為銷冠,再到Model S成為最受歡迎豪華轎車、雪佛蘭Bolt叫好叫座,純電動在這些年內反客為主占據了優勢。在對電動車扶植力度更大的中國,插電混動的秦和550依托政府補貼和牌照優惠政策,成功變身一線城市馬路上的爆款,更不用說吸引了大批人才資本積極圈地建廠的初創企業了——畢竟,連格力董小姐都看好鈦酸鋰電池技術跟股東撕破了臉皮要造車。
雖然新能源大潮的風向已經有了苗頭,但宣告汽油混動的過時還為時尚早。就像我們之前說的那樣,在豐田這邊寶馬和馬自達業已入局,本田的混動技術也亮點頗多。擁有近千萬保有量的豐田THS動力總成依然保有較大的優勢,這對缺少技術儲備后進者來說無疑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來源: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