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無人工廠”概念被提及不少于十年,然而真正付諸實踐的企業卻并不多。工廠無人化改革不僅涉及到技術和成本問題,由此釋放的大量多余勞動力如何安置,也讓企業傷透腦筋。日前,國內家電產業旗手海爾集團推出互聯網工廠計劃,這樣的戰略的順利推廣,得益于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提出的“人人創客”戰略。
海爾互聯網工廠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公布的最新一組數據顯示,在韓國、日本、德國和美國每萬名工人對應的機器人數量為437臺、323臺、282臺和152臺,在中國這個數字僅為30臺,機器人使用密度遠遠落后于其他工業化程度更深的國家。
不過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無人化工廠的普及被逐步提上日程。
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生產基地,隨著汽車和電子工廠自動化的大力推廣,到2017年,中國工廠使用的機器人數量將超過其他國家。各大制造企業正在加速這一進程。
日前,《中國經營報》記者造訪了海爾位于青島的滾筒洗衣機生產線。和普通工廠燈火通明、人流穿梭的場景不同,這家工廠完全黑燈作業。據了解,這是中國家電行業首個最大的黑燈工廠。之前這條洗衣機生產線需要92名工人,現在僅需要一名工人控制設備。據海爾方面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機器生產,噪音大幅減少為過去的五分之一,被稱為最安靜的水晶洗衣機就誕生于此。
全球最大的面板生產企業LG Display在韓國坡州的工廠也已經實現無人化操作。對于海爾的說法, LG Display相關負責人表示深有同感。這樣的技術迭代實際上是市場驅動。“作為全球領先面板生產企業,目前面板所要求的工藝更加精密,品質要求也更加嚴苛,若是人工操作,面板生產過程中容易產生異物。使用機器人操作準確率高,減少異物灰塵,對提高面板良品率有幫助。目前高品質、高要求的產品需要使用互聯工廠來實現。”上述人士表示。
“個性”和“人性”只差一個字。一般人印象中,要實現產品的個性化和定制,必須人工完成。互聯工廠沒有電燈,也沒有人,冷冰冰的機器人和生產線能否順應目前的多樣化、個性化的市場需求?答案是可以的,市場信息來了之后,機器人和生產線會做出反應,滿足個性化的需求。有消費者需要把自己的頭像印在飲料瓶上,信息通過網絡傳給生產線的機器人,把頭像傳過來之后就可以在瓶子上印出來。目前海爾青島工廠正在向這方面探索推進。
沈陽的海爾冰箱互聯工廠在滿足個性化定制方面走在了前面。海爾冰箱沈陽互聯工廠目前已經可以基于用戶需求匹配互聯線體模式,實現前聯研發后聯用戶,滿足用戶個性化定制體驗。
據了解,目前此工廠已經渡過了標準化、模塊化、自動化三大階段,正在向數字化階段發展,最終將實現智能化的目標。而到了智能化階段就能滿足消費者對產品“任性要求,個性設計”的訴求。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一直提倡海爾要做“時代的企業”。而在目前,順應時代,就是順應洶涌的互聯網潮流。為了說明市場環境的變化,他在近日公開演講上舉了一個福特的例子。福特當年做的車只有黑色。福特本人說,想要什么顏色都行,但我只生產黑色的。
“賣方市場的階段,福特能夠這樣做,那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找不到別的東西,加之生產效率、生產能力也不是那么高,所以,傳統企業內部的員工和外部的用戶,實際上都被看成是一種工具,被動地聽企業的。這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顯然是不行了。”
在張瑞敏看來,互聯網時代并不是“我做什么、怎么讓顧客來了解和接受”,而是用戶和企業必須融為一體,所以互聯網最重要的是零距離、去中心化、分布式。企業必須和用戶融為一體,滿足用戶最佳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