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營汽車零部件的斯太爾昨日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擬用1.53億元自籌資金增資并控股青海恒信融鋰業科技有限公司,涉足新能源領域。值得關注的是,增資標的公司成立不滿一年且虧損,此外,在此次公告前的三個月內,該公司多次變更企業類型和出資成員。
溢價逾25倍增資收購
公告顯示,全資子公司斯太爾動力投資有限公司擬對恒信融鋰進行增資,此次次增資應支付的全部投資款項為1.53億元。本次增資完成后,公司控股恒信融鋰。斯太爾表示,此次增資是為拓寬公司產業鏈,滿足公司未來新能源領域的戰略部署。
需要指出的是,恒信融鋰成立不滿一年,且去年處于虧損狀態。數據顯示,恒信融鋰于2014年3月20日成立,注冊資本1875萬元,從事鋰、鉀、硼、鎂鹽湖資源產品的研究開發、銷售,對鹽湖資源的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和新材料應用。截至2014年12月31日,恒信融鋰凈資產為1474.22萬元,2014年虧損25.78萬元。盡管如此,公告顯示,恒信融鋰評估價值為3.76億元,溢價逾25倍。
此外,上述對外投資存在產品品質和穩定性風險。目前試生產線僅能完成鋰鎂分離環節,而濃縮和沉鋰等均只在實驗室演示成功,未來規模生產存在產品品質和穩定性風險。為降低風險,斯太爾采用兩期增資的模式,第一期支付增資款6000萬元;待2015年4月30日前完成在當前試生產線上安裝調試濃縮和沉鋰裝置,能夠穩定生產出電池級碳酸鋰成品后,產品品質和穩定性風險得到充分評估并確定后支付第二期增資款9300萬元。此外,創始人陳偉為4月30日前的技術風險提供了擔保。
公告一出,便有不少股民質疑:“投資一個虧損公司,有涉嫌資產轉移,一個成立不到一年的公司,評估增值25倍之多,也不知道是怎樣評估的。”“如果4月30日不成功還增資嗎?還是什么時候成功什么時候增資?如果不成功,第一次的增資的6000萬怎么辦?”
標的成立不到一年變更頻繁
大眾證券報和財信網記者注意到,盡管恒信融鋰成立不到一年,公司變更事項卻較多,主要涉及注冊資本、企業類型、出資成員、投資者名稱,變更日期集中于此次增資公告前的三個月內。
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2014年11月5日,恒信融鋰詳細企業類型由“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有限責任公司”;出資成員和投資者名稱均由翟紅偉、陳偉變更為陳偉。不過,變更不到三個月,2015年1月27日,恒信融鋰再次變更詳細企業類型、出資成員,又由“有限責任公司”變為“有限責任公司”,出資成員由陳偉變為陳偉、陳建華、黃曉峰,注冊資本由1500萬元變更為1875萬元。
那么,斯太爾江蘇何時打算增資恒信融鋰業?為何標的公司在增資公告前三個月內頻繁出現變更?公司為何溢價逾25倍增資一家成立不滿一年且虧損的公司?記者昨日下午撥打斯太爾董秘電話試圖了解上述問題,“感謝致電斯太爾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請直撥分機號,查號請撥0。”電話無人接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