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四部委聯手嚴查新能源車“騙補”亂象的消息傳出,由行業媒體曝出的新能源汽車“騙補”事件在經過輿論的發酵之后,終于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迅速反應。
那么,轟轟烈烈的清查行動能否擠干目前飛速增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水分”?補貼機制的完善又能否改變當下行業存在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狀呢?
高增長背后的“水分”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34.05萬輛,銷售33.1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倍和3.4倍,遠高于同期非新能源車汽車的產銷增量。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為24.75萬輛,同比增長450%;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為8.36萬輛,同比增長180%。對于2016年新能源汽車的行情,中汽協會預測全年銷量為70萬輛左右,比2015年多一倍。
眾所周知,為了推廣新能源汽車,我國從2010年開始實施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除中央層面支持外,地方財政也會對購買新能源汽車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和補貼。在不限行、免費車牌等優惠政策與補貼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車市場近幾年一直保持井噴式增長。
然而,在充電樁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還沒跟上節奏、新能源汽車產品沒有實現重大技術突破且整體汽車市場持續低迷的當下,新能源汽車的高速增長已經引起了部分業內人士的擔憂。“增長速度有些超乎想象,總感覺哪兒有問題,讓人有點不踏實。”科技部電動汽車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組長歐陽明高日前表示,中國新能源商用車在2015年11月的產量已突破2萬輛,而全球其他國家全年的產量合計才1萬多輛,即中國一個月的產量就可以頂全球其他國家一年的產量。
隨后便有媒體曝出,快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存在嚴重“騙補”亂象。有業內人士估測,新能源汽車“騙補”產業鏈中,300億元的補貼資金或許有十幾億元被套取。騙補手段包括循環使用電池申請補貼以及通過成立汽車租賃公司進行“左手賣,右手買”等等,而電動改裝車、新能源客車(6~8米)、微型電動乘用車等幾大領域是騙補的重災區。
這篇報道迅速引起了行業內外的極大關注,相關部門也聞風而動。1月2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發布《四部門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核查工作的通知》,稱工信部聯合財政部、科技部、發改委四部委啟動相應的調查,對2013、2014年度獲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汽車,以及申請2015年度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汽車有關情況開展核查,核查范圍將覆蓋全部車輛生產企業以及新能源汽車運營企業、租賃企業、企事業單位等新能源汽車用戶。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出席2016中國電動車百人會論壇時表示,針對近期有媒體報道部分企業數據造假、騙取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一事,“將聯合相關部委組織專項檢查,對查實的騙補問題依法依規嚴肅處理,對各種騙補和尋租行為給予嚴厲打擊,決不手軟。”
政策漏洞顯現劣幣驅逐良幣
樓繼偉認為,新能源汽車消費補貼的政策初衷是培育初期市場,但長期執行消費補貼,企業容易患上對政府政策的依賴癥,緊盯政策去設定產品,缺乏技術研發和產業升級的動力和壓力。行業也容易出現低水平盲目擴張,形成新的產能過剩。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新能源汽車推廣之所以遭遇騙補,一是由于國家大力扶持,補貼金額巨大;二是因為在推廣過程中,發放補貼的制度機制仍不完善,給一些別有用心的企業留下了鉆政策空子的機會。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