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最大的汽車公司豐田日前宣布,將無償提供自己的5680項燃料電池相關專利(包括正在申請中的專利)的使用權。
發明專利一向是企業競爭時的殺器,專利擁有者們一向也抱著“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宗旨嚴防專利外泄。沒專利或專利少的企業,則使出各種招數來積攢專利,以免被對手釜底抽薪。聯想收購過氣的摩托羅拉移動,小米手機在印度被禁售,就是這方面的正反兩例。
但豐田為何揮刀自宮?
因為燃料電池車在市面上相當罕見,新能源車的主流車型是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車,很少汽車企業把燃料電池車作為主攻方向,消費者對該車也知之甚少。
燃料電池車的工作原理是:作為燃料的氫在汽車搭載的燃料電池中,與大氣中的氧氣發生氧化還原化學反應,產生出電能來帶動電動機工作,由電動機帶動汽車中的機械傳動結構,從而驅動汽車前行。由于燃料電池的反應結果主要是水,因此被認為比純電動車或插電混動汽車更為環保。
豐田開放專利的具體內容為:在市場導入初期(豐田的預計是到2020年底為止),無償提供燃料電池組(約1970項)、高壓儲氫罐(約290項)、燃料電池控制系統(約3350項)的專利使用權。為促進加氫站盡快普及,將無限期無償提供制造、供給氫氣的加氫站相關的專利(約70項)的使用權。
無獨有偶,去年6月特斯拉汽車CEO馬斯克也宣布對外公布特斯拉所有專利,鼓勵所有汽車制造商都來關注、使用特斯拉的專利技術。其開放的專利中,104項與電池以及電池安全控制系統有關,28項涉及充電技術。
豐田和馬斯克不是活雷鋒,他們有自己的戰略打算。燃料電池尚處于市場啟動階段,規模小、成本高,加上加氫站未普及,讓市場先行者豐田無法取得預期收益,無法覆蓋巨額研發成本。
特斯拉的純電動汽車也面臨同樣的境遇。雖然各國都對純電動汽車進行政策扶持,但相對于內燃機汽車的百年技術傳承和普及度而言,純電動汽車仍處于起步階段。
市場蛋糕沒做大,就是技術再先進,收益也有限。是在一個小市場還是在一個大市場中做領先者,豐田和特斯拉要的當然是后者。
對于豐田和特斯拉而言,最大的敵人不是那些燃料電池汽車和純電動汽車的同行們,而是龐大的內燃機汽車制造商們。向同行公開專利,鼓勵他們一起把新能源汽車市場做大,這才是目前的小市場領先者豐田和特斯拉最希望看到的。而市場做大之后,先行者就成了行業標準的把控者。谷歌公司在開放安卓操作系統之后已經做到了這一點。
由此可以看出一種有趣的對比:工業時代,專利所有者們開辟的是新市場,開荒之后就豎起專利壁壘防止他人進入;互聯網時代,顛覆者們需要從老巨頭那里虎口奪食,因此愿意開源來建立和擴大行業生態圈,非此不足以撼動老巨頭。
當然,也不是每個公司都有底氣開源,開源者們必須想明白兩件事:1,這個技術是不是未來的方向;2,自己有沒有把握在市場做大后主導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