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傳統汽車遭遇市場寒流的背景下,微型電動車市場正在“大躍進”。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微型電動車市場增幅超過50%,照此預測,今年微型電動車市場將突破50萬輛規模。
一直以來,微型電動車被視為處于政策監管之外的“灰色市場”,卻以近乎瘋狂的銷量增長宣告其存在。與此同時,危機也如影隨形。
在7月10日召開的微型電動車大會上,一位來自安徽宿州的經銷商向在場的微型電動車廠商如此質詢:當地政府不允許銷售這類車,要求關門停業,請廠商告訴經銷商該如何應對?
這位經銷商的發問,牽出了微型電動車市場需求與政策允可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據不完全統計,有近2000家企業從事微型或低速電動車生產,主銷區域已經從山東拓展到江蘇、河北、河南、湖南、福建等鄉鎮市場,價格區間3萬~5萬元,以鉛酸電池為主要動力,時速不能達到即將施行的“雙100”要求。
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殷承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微型電動車產業發展處在“叢林時代”,尚未形成穩定格局。同時,就市場發展而言,微型電動車已經開始“淘汰賽”,位于行業前列的微型電動車企業正通過產品力和品牌力的打造,謀求“上岸”。
行業已進入自然淘汰期
“微型電動車發展到今天,時間是第一挑戰。”聞渡咨詢總經理王豐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市場仍處于快速增長期,但種種跡象表明,這一市場高增長的時間窗口正在關閉。這意味著,新企業的進入成本提升,市場機會縮小。
這是由于經過5年快速發展,微型電動車企業已經逐漸形成規模效應,以御捷、時風為代表一批微型電動車企業規模快速擴張。來自第一電動車網的統計顯示,前10家企業的投資金額已經達到了104.8億元。其中,銷量排名第一的御捷,今年上半年的銷量突破3萬輛。
另外,由于規模擴大,市場對于生產企業的配套服務要求提升,領軍企業開始進行從研發到渠道的全產業鏈布局。御捷總經理張立平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在鄉鎮市場,微型電動車已經進入“自然淘汰期”,在消費者使用過程中出現的產品質量、更換電池等問題,小型企業尚沒有能力顧及,而微型電動車在鄉鎮主要依靠口碑傳播,快速形成品牌形象,導致消費者自然選擇領軍品牌。
因此,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目前已不是進入這一領域的“黃金時期”。上海新能源汽車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繆文泉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微型電動車市場已經自發“洗牌”,接下來伴隨著一些地方監管政策的逐步出臺,進入這一市場的時間窗口已經逐漸關閉。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