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沒有人的支撐,IoT(物聯網)就無法實現。以人為中心,力爭實現包括隱性知識在內的數據連接方式,才是日本式的制造業IoT”。IndustrialValueChainInitiative(IVI)理事長、法政大學設計工學系教授西岡靖之如此說道。據其介紹,通過由人來介入數據的收集和分析,而不是隨意進行收集,可以發揮日本制造業IoT的優勢。
IVI是成立于2015年6月的團體,目的是探討靈活應用IoT來構筑制造業的新合作形態。由以制造業為主的30多家企業以實現“聯網工廠”為目標聚集而成。IVI提出了與提出工業4.0概念的德國等歐美國家不同的IoT概念,那就是“以人為中心的IoT”。西岡在2015年7月6日于東京舉行的“FACTORY 2015 Summer”上登臺發表演講,介紹了IVI力爭實現的日本制造業IoT。
融入現場的技術經驗和知識
以人為起點是什么意思呢?西岡表示,“雖說是IoT,但其實并不是所有信息都能變成有用的數據。要變成有用的數據,需要由人類來甄別。人類的作用是對其賦予意義,比如在什么時機發送什么數據。人類如何管理數據非常重要”。提起IoT,往往會使人聯想起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或數據采掘工具來分析從工廠收集的大數據。但“除了這種形態之外,作為一種補充方式,‘現場員工的視點’也非常重要”。也就是說,不僅要通過計算機進行全力分析,還可以通過運用現場擁有的知識和經驗,使IoT變得更有效率。
據西岡介紹,要在制造業中實現日本獨特的IoT,關鍵在于對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的界限進行定義。不過,二者的界限單靠一家公司來探討研究是無法得出結論的。實現聯網工廠時,成員企業要在討論過程中弄清楚哪些范圍是自己的機制,哪些又是與其他公司具有共同點的通用機制,這是IVI的重要職責之一。西岡表示,IVI打算在討論過程中找出相關課題,在推敲多種意見的同時弄清楚共通部分,并對競爭和合作的界限加以定義。
目標是“寬松的標準”
關于IVI的具體活動,該團體將制定用來實現工廠聯網的“參考模型”?!坝墒煜がF場業務的人討論業務的執行方法,從設備管理、工序管理及質量管理的具體實例中找出共通課題,基于場景來考慮可以利用IoT實現什么目標,并制作出參考模型”(西岡)。據介紹,參考模型只是共通部分的模型,因此可以防止IoT中令人擔憂的技術泄露問題。
關于此時參考模型的應有形態,“力爭實現‘寬松的標準’”。原因是如果參考模型過于嚴格的話,就無法使用各公司培育的技術經驗了。IVI認為,實現自定義余地較大的“寬松標準”之后,就可能會成為用以發揮各公司的優勢來實現工廠聯動的參考信息。因此,“在不同情況下,聯網方式也不一樣,雖然不可能像插件(Plugin)那樣,但無需像原來一樣花費巨額成本就能實現‘聯網工廠’”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