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宮超
“今年中國會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電動車(新能源汽車)市場。”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在2015中國汽車論壇上如此斷言。過去一年來,蟄伏多時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強勢走暖,漸露“燎原之勢”,成為中國汽車市場最大的亮點。
今年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27271輛和26581輛,同比分別增長290%和280%。過去的2014年,我國更是有300多款新能源車型上市,全年銷售7.5萬輛,同比增速高達324%。也因此,業內專家甚至將2014年稱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元年”。
顯然,相比于此前幾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已“駛入”快車道。但是,中國汽車產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是否已跨過重重障礙?真正開始闊步邁入大規模市場化?仍然疑問眾多。為此,近日,《瞭望》新聞周刊采訪了多位業內專家和車企負責人,以期能描畫出,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總體境況。
自主品牌“搶食”新能源車
在2015上海車展上,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0家企業的1343輛汽車參展,其中新能源汽車達到103輛,再創歷史新紀錄。《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車展現場注意到,比亞迪、北汽、上汽大通、江淮等眾多自主車企“熱情高漲”,占據了新能源車型的半壁江山,平均一家自主車企展出兩款以上。
其實,回顧此前自主車企“漂亮”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業績,這份熱情也就顯得理所當然。北汽新能源總經理鄭剛就告訴本刊記者,北汽新能源汽車在2014年“產量比2013年提高了4倍多,銷量提高近3倍”。
截至今年一季度,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冠軍比亞迪“秦”的累計總銷量已超過2.1萬輛,同時比亞迪純電動出租車e6和純電動大巴K9也已在36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10個城市成功運營。江淮汽車更是于去年8月正式簽署2000輛純電動轎車出口美國的框架協議,實現中國量產電動車首次批量出口美國。
面對市場形勢一片大好,各大自主車企自然也不會僅限于讓自家的新能源車在亞洲最大規模車展上“刷臉”。去年下半年,各大自主車企就開始砸重金在新能源板塊集體發力:
力帆總投資22億元、年產10萬輛的新能源電動車河南基地于去年年底投產,其新能源電動車開始實現量產;在上海車展上,比亞迪正式發布新能源汽車“7+4”全市場戰略布局;北汽則宣布,未來5年將投入50億元用于新能源汽車的產能建設和新產品與技術研發,并將每年“拿出研發經費的30%用于新能源汽車的研發”;長安汽車副總裁龔兵則告訴本刊記者,長安已明確決定“未來十年將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投入180億元左右”……
政策利好打開車市新“藍海”
“我國新能源汽車已經開始由示范期步入發展期,今后依然會保持較快發展速度。”董揚認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火爆主要源于“政府政策推動的結果”。不難發現,過去幾年,尤其是2014年以來,從高額新能源汽車購車補貼,到免車輛購置稅、充換電設施電價扶持、購車搖號等等,國家出臺力度空前的新能源汽車扶持政策,“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