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6月12日,特斯拉CEO馬斯克在其官方博客上宣布:所有特斯拉公司持有的專利將開放。隨后,“技術豐田”也宣布向全球無常提供5,680項燃料電池技術專利的使用權。
時隔一年,專利放開再度襲來。近日,福特汽車宣稱將其手中上千項電動車專利和待審批專利對外界公開。不過,與前兩者活雷鋒式的開放有所不同,福特此次是有償公開。但不管怎樣,此前被視為制造業生命的技術專利終于不再藏著掖著了。
從這三家企業公布的專利技術來看,無一例外,都與新能源汽車緊密相關。車企為何選擇公開偏重于新能源車的技術專利?其正在目的何在?對整個新能源汽車領域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本期蓋世論衡特邀IHS汽車事業部大中華區輕型車生產預測高級分析師馬雁飛、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蘇暉、中國民族證券汽車行業首席分析師曹鶴圍繞此話題展開討論。
論衡之一:為什么公開專利都偏重于新能源車技術?
特斯拉擁有203項電動車技術專利,加上280項仍在報批中的,共開放483項電動車技術專利。豐田分享的5,680項專利中,約1,970項涉及燃料電池堆技術,290項涉及高壓氫罐技術,3,350項燃油系統軟件技術專利以及70項氫氣生成和供應技術。福特公開的專利集中在電氣化車輛技術領域(含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目前獲批的有650項,另有1,000項專利待審批。
在這繁多的數字背后,是新能源汽車制造技術的大公開,車企為何都偏重率先開放新能源車的相關技術,對新能源汽車領域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對此,蘇暉首先表示,主要得益于各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高度重視。車企還是想借政策之利來發展新能源汽車。而新能源市場的開拓不可能僅靠一個企業或一個國家來完成,需要整個產業聯合努力,攻克難關。
馬雁飛指出,車企之所以公開新能源車技術,最根本的原因是其看到了新能源未來的發展大勢。而對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而言,新能源車的發展潛力尤為巨大。相比之下,傳統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已經成熟,動力總成、模塊化平臺等各大整車廠在前期都已有開發,都有自己的技術路線,放開專利的影響反而不如新能源領域來得實惠。
技術公開會對新能源汽車領域帶來什么影響?
馬雁飛坦陳,企業越早公開技術,越能更快的形成一種風向標。“新能源車最大的盈利點、難點就是電池,各電池廠商標準不一,政府難以介入到私營新能源汽車市場。車企大范圍公開技術表示其為環保和新能源市場也做出了貢獻,成功打出一張感情牌。”而且,放開技術專利或能對政府制定新能源相關標準起到提點作用。
不過,在新能源終端消費市場上方面,馬雁飛直言,目前技術公開的影響還僅停留在行業本身,技術沒有投入到實體車上,消費者看不到摸不著,無法切身體會,短期內對整體消費環節不會帶來太大影響。
曹鶴則認為,從世界范圍內看,新能源汽車還沒有形成很大的產業規模,需各國政府和各大車企一起將蛋糕做大。技術公開將有益于新能源形成產業規模,對整個新能源產業也會帶來較正面的影響。
論衡小結:市場經濟環境下,經營者無利不起早,做大以分食更多的市場蛋糕,是以上各家車企開放技術專利的初衷,之所以首選新能源,首先該領域在全球范圍內都是熱點,潛力巨大;再者,較之傳統汽車的成型技術,新能源產業在技術上還存在較大的探索空間。不過,即便一大批技術專利被公之于眾,短期內對終端市場的影響也難言有多大,新能源車的市場化推廣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論衡之二:這些車企公開技術專利的目的何在?
數家車企競相高調聲明公開專利技術,這背后都隱藏著什么目的?
曹鶴總體表示,誰先公布誰就優先占據主導地位,最終還是有益于車企本身。但是從各家的戰略安排來看,又有不同。
對于新近公開的福特來說,“公開可能是為了應對市場出現的不利因素,福特最近頻繁爆出質量問題,此舉像是一種彌補策略。”
牽頭的特斯拉,其于去年公開,當時特斯拉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市場推廣,公布技術專利是要吸引想做電動車的企業入行,做大電動汽車市場,分散其面臨的風險。此外,特斯拉并不僅僅押寶在電動汽車上,其還兼營其它業務。“從實際情況看,特斯拉的戰略發生了某種改變,并在謀劃往其他產業發展。”曹鶴如是告訴記者。
“后續跟進的豐田,有點有樣學樣。”曹鶴指出,豐田公布氫燃料電池技術也是在號召其他企業去朝著氫燃料電池方面努力。
在馬雁飛看來,特斯拉的技術公開與豐田、福特的公開有本質的區別。“特斯拉本就是一家以新能源汽車為主的企業,跟其他兩家傳統汽車廠商的背景、運營模式和經營理念完全不同。”特斯拉的技術公開帶有互聯網模式,其今后主要的盈利點并不是賣車,而是在充電樁布網。共享其專利,幫助一些想做新能源汽車但是沒技術或者技術不好的企業,以此作為其后續的盈利增長點。
“車企公布的技術肯定是最新、最靠譜且注冊成功的技術。”馬雁飛告訴記者,豐田、福特公開專利,一方面給其競爭對手造成壓力。另一方面,也透漏出企業對未來新能源市場的一種期許,他們認為今后新能源市場肯定會發展起來。
論衡小結:由于公司性質和所處發展階段的不同,在做大市場的根本性目的之下,各家公布技術專利的車企又有自己具體的小心思。以互聯網起家的特斯拉在汽車行業的根基不穩,其開放技術專利是要拉進更多的參與者,共同抵抗市場風險,為后續的服務性贏利點鋪路。豐田、福特更多的是在美化自己,通過技術共享震懾競爭對手,提高自己的品牌形象。
論衡之三:公開技術專利之后,會不會改變車市格局?
對于此問題,曹鶴直截了當表示,專利公開后門檻降低,車市肯定會涌現一批潛在的新進入者。“專利公開后,之前做電池、電機的企業,或者一些想進入這個行業的社會資本,可以借助這塊跳板來進一步開發。”隨著社會資本和非傳統汽車制造業的進入,創造并引導消費需求,將促使新能源汽車形成更大的產業規模。
馬雁飛則指出,車市格局變動的主導權還在政府手中。今后,政府在新能源汽車上的推廣比例仍是主因。當然,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猛增,也會調整新能源車企的產出規劃。
特斯拉、豐田、福特公開技術專利,是不是給中國自主車企來帶縮小差距的機會?
對此,曹鶴認為,客觀上會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技術專利公開會給新進入者帶來一個更好的平臺,但自主車企的主觀努力仍是最重要的因素。
馬雁飛表示,在新能源領域,所有車企都算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從目前市場運行的狀態來看,自主車企在數量上已經占得優勢,尤其是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數量已領先于國外很多車企。但是,特斯拉、豐田、福特公開的技術專利,僅僅是公布而已,“他們肯定不會公布核心技術細節,只是讓對方知道我現在有什么,已經做到哪一步了。”自主車企想要借鑒還是不可能,頂多就是知道了解別人有什么。
論衡小結:開放技術專利可以吸引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新能源產業中,但是否能在事實上對產業發展形成重大利好,還有待考證。畢竟,目前看來,各家車企還僅僅是宣布要公開專利,而具體會公開到什么程度、真正的核心技術細節會否包含在內仍是未知數。
蓋世論衡:是蓋世汽車研究院打造的一個品牌汽車評論欄目,透析汽車行業的新現象,新熱點,新規律,新趨勢;以行業資深專家、權威媒體人及企業高管為發聲主體,多層次、多角度探討變化中的中外汽車業。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