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是我國的電動車制造業的重鎮,無錫和常州兩地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常州的電動車行業發展較早,經過近20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我國主要電動車生產基地之一。但是從2007年開始,這個看來有著強勁發展勢頭、巨大市場潛力的電動車制造業,在常州卻開始出現企業倒閉的苗頭。有業內人士認為,電動車行業在常州將開始進行洗牌,不少電動車生產企業倒閉將防不勝防。
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當常州電動車產業進入不無慘烈的洗牌陣痛期時,無錫的電動車產業則已經先行完成了洗牌,從“螞蟻唱歌”平穩過渡到了“大象跳舞”的時代 ,從而進入了行業高速發展期。
常州:陣痛中的洗牌有點慘烈
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常州有4家規模不小的電動車生產工廠集中關門,老板“人間蒸發”。這種井噴式的倒閉,讓很多人不得不冷靜下來,重新審視常州電動車行業目前面臨的困局和瓶頸,并且思考定位今后的發展方向。有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倒閉符合市場規律,常州電動車行業已進入優勝劣汰的轉折期,一輪殘酷但同時也很必要的行業洗牌正在進行中。
“鴿蘭得”老板跑路企業人去樓空
去年末,常州佳蘭特通用設備有限公司門口,十幾家供貨商將廠門圍住,追問工人們老板的下落,工人們同樣驚詫不已。
這家公司生產“鴿蘭得”電動自行車。對常州人來說,“鴿蘭得”是一個很有口碑的電動車牌子,雖然比不過洪都、速派奇、尼科尼亞等,可在街面上的“能見度”也不低。該企業老板的“消失”,著實讓電動車行業的經營者們感到意外。
該企業在網站上宣傳稱,該企業創辦于十多年前,目前固定資產2000余萬,達到年生產能力50萬輛電動自行車的規模,并開始對微型電動汽車也有些涉足。
3月14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常州新北區工業園的“鴿蘭得”電動車廠時,法院的封存字條顯示著這家企業已經到了被法院凍結、清算的地步。不過,廠區里一塊巨大的紅色背景的宣傳牌:“鴿蘭得電動車走向世界”,似乎還意猶未盡地想要表達著當初的雄心。
記者注意到,這家企業的工廠規模只能算是中型,一棟6層生產大樓比較顯眼,還隱約透著昔日的輝煌,但如今已是人去樓空。其余幾棟小廠房,則被分隔成幾塊,出租給不同的小廠。當時主要的生產車間也都被法院貼上了封條,上面顯示日期是“2013年1月6日”。車間里面也是空蕩蕩的,過道上堆滿了還沒來得及生產的電動車架、車殼、儀表盤等零部件。
工廠的門衛告訴記者,這些零部件還值些錢,所以被法院貼上了封條,不準他人隨意搬動。在過道南端還有一間倉庫,大門緊鎖,旁邊兩扇鋁合金玻璃窗上也貼著法院的封條。門衛感嘆著說,公司賬上一分錢也沒有了,就剩下一些廢品和展廳的幾輛電動車,這些剩下的資產最多賣十萬塊錢。
變賣廠房欠工人上百萬元
門衛名叫陳洪香,鹽城人,佳蘭特倒閉了,老板、老板娘不見了,但她還“堅守”崗位。“里面還有幾家小廠租著房子,他們聘我繼續在這看大門。”陳洪香苦笑,她來常州已經9年了,一直在佳蘭特打工,見證了工廠從興旺走到衰敗。“我來時廠里只有2排車間,都是平房,不久便造起6層大樓,可沒想到,才幾年光景,老板跑了,廠也沒了!”
佳蘭特老板叫黃解洪,老板娘叫高蘭珍,兩人都是常州市新北區人,45歲上下。在陳洪香眼里,老板和老板娘都是很好的人,“這兩年廠里效益不好,工人從上百個減到二十幾個,每個工人一天也只干2個多小時的活,可老板卻沒少給錢!他們還都借錢給我們發工資!如果不是這次實在撐不下去,他們肯定不會跑!”
回憶五六年前,那時候電動車產品供不應求,天天有經銷商來廠里,等在車間門口搶貨。“工人最多的時候有200多人,光生產線就有4條。因為車間不夠用,老板還去外面租了一間廠房呢!”陳洪香描述著當年佳蘭特的輝煌。
“從3年前開始,廠里效益開始走下坡路,產量明顯減少,再后來還關了2條生產線。那期間,大家都心慌慌的,有人傳言老板夫妻倆在外面欠了上千萬債務,銀行貸款也沒辦下來,資金鏈要斷了”,陳洪香回憶,大約到去年12月中旬,老板夫妻兩人就沒到廠里露過面。大家起初都被蒙在鼓里,后來上門要債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才知道老板和老板娘早已跑路。“有天晚上,還有一群人開了卡車來廠里搬東西,其中一人手里拿著老板的欠條,我也沒法攔。”后來查下來,大家才知道,早在2012年11月份,高蘭珍和黃解洪便將廠房變賣了,老板他們大約是在12月27日下午把家里的東西都搬完后,就消失了。
據悉,老板跑路前,工人已經有兩個月沒領到工資。新北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在佳蘭特門口貼的告知單顯示,佳蘭特總計欠27名工人601570元工資,合同解除補償金426850元,合計1028420元。
陳洪香的弟弟陳洪華是佳蘭特的車間主任,在廠里工作了十幾年。老板夫妻倆跑路后,他也失業了,勞動仲裁下來,老板共欠了他12萬,包括工資、補償等,現在一分錢也沒拿到。陳洪華告訴記者,在欠工人工資的同時,高蘭珍和黃解洪還欠了兩千余萬的借款和貨款,例如電機貨款就有30多萬。
而工人王勇,除了被拖欠了工資,他還將28萬元的買房款也搭了進去。之前,他一直住在老板所有的一棟房子里。“有一天老板娘跟我說資金緊張,要把房子賣給我,總計56萬元,先付一半,等到另一半錢到位后,再進行過戶。”可如今,那房子變成了“新北區薛家鎮人民政府”。王勇很懊惱,“我在廠里工作了9年多,都有感情了,我哪里能想到他會跑呢?”
優勝劣汰?電動車企業接連倒閉
在與佳蘭特相隔不遠的龍江中路上,也有一家電動車整車廠,名叫江蘇速力電動科技有限公司。它在去年年底倒閉,企業的老板也“人間蒸發”。
記者來到速力廠,只見一座4層大樓已經搬空,玻璃大門上鎖著一條鐵鏈。該廠生產車間在大樓后面,面積大約上千平方米,幾名工人正在忙著敲墻裝修。一名年紀稍大的工人說,原來的電動車廠已經倒閉了,廠房被重新出租,做機械零件加工。隨后,記者又來到大樓邊上的采購部和副經理室內,里面也是空空如也。
接著,記者又前往位于新冶路上的常州偉天恒業電動車制造有限公司(奧斯貝爾),這是一家曾經在當地頗為有名的企業。但如今的情況和前兩家差不多,也是人去樓空。一個個車間被分別租了出去,有零件加工作坊,也有木材加工作坊。只有看到大門口那殘缺不全的廠名,人們還能記得,這里原本該是一家電動車整車生產企業。
據常州一家電機供貨商介紹,近幾年,常州有五家電動車整車廠的老板跑路,分別是常州偉天恒業電動車制造有限公司(奧斯貝爾)、江蘇速力電動科技有限公司(速力)、常州世紀凌鷹車業有限公司(晨鳥)、常州佳蘭特通用設備有限公司(鴿蘭得)、常州瑞德車輛制造有限公司(明爵)。跑路的時間分別為2011年11月、2012年10月、2012年11月、2012年12月、2013年1月。
此前,有媒體將此現象稱之為常州電動車企業的“倒閉潮”,占常州整車企業數量的1/10,不過,常州市電動車行業協會秘書長謝文偉卻否認了這一觀點。“常州具有資質,上一定規模的電動車整車企業是80多家,那些組裝類型的小廠更是沒法統計,至少有百來家,這5家企業的倒閉,在這么大的基數中,顯然不能用"倒閉潮"來概括。”他甚至表示,“同樣作為電動車生產基地的天津、無錫、浙江,那里倒閉的企業數量更多。”
對于常州5家企業的倒閉,謝文偉認為,除了佳蘭特的敗落,讓他感到很吃驚外,其他幾家的命運,與市場“優勝劣汰”的推手并沒有太多關系。而在業內,持這種說法的企業老總并不在少數。
據悉,在業內看來,黃解洪是很認真的老板,很有想法,他投入巨資進新品研發,并開始對電動汽車也投入研發,試圖尋找企業轉型之路。但因為資金鏈的斷裂,導致出現了如今的局面。而有的企業負責人沉迷賭博,將工廠全盤輸光。
他更愿意認為,這些企業的倒閉,更多的是昭示了電動車企業開始進入了“優勝劣汰的轉折期”。“從2012年開始,電動車整車行業已經到了虧損的邊緣,行業將開始進行洗牌,不少電動車生產企業倒閉將防不勝防。”
產能過剩,競爭加劇
電動車產業緊急剎車
作為中國電動車馳名品牌江蘇綠能電動車企業常務副總,同時也是一名電動車行業的資深人士,唐愛國告訴記者,常州是全國主要的電動車生產基地之一,其行業內倒閉潮符合正常的市場發展規律,優勝劣汰。這種洗牌重組不僅在常州有,全國范圍也是,并將持續2到3年時間。
據唐愛國介紹,從1995年清華大學研制的第一臺輕型電動車出世開始,由于可持續發展、環保等理念開始傳播,電動車輛環保、低能耗適應了這種趨勢,電動車產業被看作是一個真正的朝陽產業,有著廣闊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不少人投身電動車的研究和生產。而通過近十幾年的發展,現已初步形成以北京新日、浙江綠源等一大批具有實力和規模的電動車生產廠家,更形成了江蘇無錫錫山、常州,浙江,天津三大產業集聚區。
記者了解到,常州曾是全國的自行車生產基地,有著良好的自行車生產基礎,鼎盛時自行車生產企業超過100多家,由于自行車行業市場疲軟,出現低價惡性競爭,使許多生產自行車的企業,在電動自行車行業尋求發展方向,使得電動自行車零部件的協作配套體系趨于完善。
據常州電動車協會的資料顯示,常州電動自行車行業發展勢頭較強,生產已形成相當規模,并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成為全國電動自行車三大生產基地之一,年產各種電動自行車150萬輛,從業人員10萬多人。
唐愛國告訴記者,從2003年開始,電動車市場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產業規模和產銷量每年均保持50%以上的增長,特別是2005、2006兩年間電動車行業的發展進入了井噴時期,至2006年底全國電動車保有量已達5600萬輛。整個電動車行業對2007年的發展前景非常看好。以常州為例,短短一兩年時間,常州的電動車整車廠便壯大到200余家。但這些工廠實力參差不齊,大部分是小作坊,一條生產線,20多個工人。
“正當整個行業的仁人志士對行業發展自信滿懷時,2007年中國電動車市場卻突遭當頭一棒,令整個行業大為失望”,唐愛國告訴記者。這個“當頭一棒”就是當時不少城市出臺了“禁、限電動車” 的政策,例如珠海禁止電動自行車的主要理由是,電動自行車速度快存在安全隱患、占擠道路、影響交通。全國不少大中城市都在跟進,有禁有限有放,令很多廠家如坐針氈,不少企業開始停產或者轉產。當時,常州有116家整車制造廠,其中處于停產狀態的19家,半停產狀態的32家。
“這才是倒閉潮最初的潮頭”,謝文偉坦言,從2007年至2009年開始顯現,再加上這兩年疲軟的宏觀經濟大環境,到了2012年,不少小廠已經無力抵抗,企業倒閉現象也增多,進而開始集中爆發。
記者注意到,在這種局面下,各地的電動車協會都曾發布類似的預警信息,例如,《中國電動車市場2007年上半年怎么了?》的一份報告中,就專門發布了警示:電動車行業從2003年至2006年的高速發展,整個行業的生產規模快速擴大,其他行業如家電、摩托車、自行車等新介入者開始生產,制造電動車的整車廠增多,行業產能過剩,行業競爭加劇。生產規模易于放大,但市場銷售難于開拓,企業應快速調整過高預期的心態,根據市場特點和企業的自身情況,快速反應,制定適合當前市場特點和企業特性的戰略和戰術,搶占市場的先機。
“可是,當時經濟呈現出大牛市,大家都認為,市場還會像幾年前一樣,出現30%、40%的增速,可實際上只有7%左右,但電動車生產企業被表象所迷糊了,他們看到的仍舊是廣闊的市場,他們搶占市場的方式,從無錫到天津,電動車整車制造廠都在忙于圈地,建廠房,購設備,招兵買馬,然而,市場很快就給他們"板臉",他們沒有迎來銷售高潮,卻陷入了冷市。幾乎沒有好好反思,不少企業又開始了最原始的"價格戰",并且一直打到了現在”,謝文龍加重語氣,突出了“價格戰”三字,顯然,他對于企業間開展白刃戰,絕對是不認同的。
價格惡性競爭
自己把自己“做死”
在電動車賣得最俏的2005年,從事20多年自行車配件生產的常先生也曾動過做電動車生意的念頭。
“電動車和自行車的生產還不一樣,自行車組裝的元件太多,一套套程序下來,人工都要花費很多。而電動車不一樣,配件只分幾大塊,車輪、電機、電池、外殼等,不少電動車生產廠家只要將電動車的各個配件組裝下,就能出去賣了”,那時候,常先生和家人商量,自己有設備,有工人,完全可以專做電動車生意。
事實上,在常先生周邊,也有不少自行車生產廠家這么做了。“將那些組裝起來的電動車推向市場并不困難,至少在周邊鄉鎮的銷售不成問題,在農村地區,不少人家中有兩三輛電動車,尤其是在鄉鎮的打工者,1500至2000元左右的一輛電動車,確實很實惠”,常先生說。
常先生坦言,在跟同行們交流時,他發現電動車生意好做,然而利潤卻并不是很高,“一輛車,扣除成本、人工之后,只有一兩百元的利潤。也就是說,一輛車也就只有5%左右的利潤,這個利潤率顯然是很低的。但還是有不少投資者涌進來,做電動車,大家都覺得電動車產業的前景是不錯的,有著大量的市場需求,即使是利潤薄一點,但就算薄利多銷,也還是有利可圖”。
將電動車的售價提高,不就能提升利潤?常先生卻告訴記者現狀是,購買電動車的人群,大多是普通工薪階層,他們對一輛電動車的心理價位也只有在3000元左右。整個電動車市場的售價就都定位最高限額3500元左右,如果是大品牌的電動車,可以賣到這個價錢,一般的小廠家,定價高了,誰會來買車?“市場定價太高,就會將你的份額送給其他的競爭對手!”
“電動車消費市場是巨大的,同類型的生產企業的大量出現,大家沒有從產品質量和產品分類上來吸引不同的消費群體,而是大家呼啦啦打起了價格戰,將市場做壞了!利潤上不來,影響著生產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所以,類似于鴿蘭得倒閉的狀況,并不反常”,常先生表示。
常先生用“反作用”來形容電動車產業的“怪象,所以在經過市場調查后,他果斷收手,老老實實地繼續著他的車輛配件生產老本行。
三大劣勢
成常州電動車產業“硬傷”
今年年初,常州電動車協會專門發布了《常州電動車現狀》一文,以此希望行業內企業能有所感悟。謝文偉坦言,近兩年來,受市場競爭激烈、生產成本上升、勞動力用工緊張等因素影響,部分加工裝配型企業,規模偏小,沒有品牌效應,缺乏競爭力,停產和關閉企業較多。
“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缺乏自制能力,成為常州電動車產業長足發展的第一道瓶頸”,謝文偉告訴記者,電動自行車整車企業80多家,其中生產能力在20萬輛以上的企業只有3家(速派奇、洪都、綠能),生產能力10萬-20萬輛的企業3家(奧斯、貝斯特、宇峰),生產能力5萬-10萬輛的企業10多家,其余大多數是家庭作坊式的小企業,根本無力進行產品開發,主要零部件均從市場購得,完全靠裝配為主,產品質量很難保證,產品的競爭力更無從談起。
“由于電動自行車市場產能明顯過剩,引發市場競爭加劇,產品市場價格不升反降,加上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過快,企業一直維持在盈虧邊緣。”謝文偉告訴記者這樣幾個數字:簡易車單車毛利50元左右,豪華車毛利不足100元,“生產能力超10萬輛的企業生產正常,均能保持盈利狀態;生產能力5萬-10萬輛的10多家企業生產基本正常,保持微利狀態;微小企業很難盈利,絕大部分家庭作坊企業出現虧損。”
謝文偉說,“第三則是由于電動自行車準入門檻低,投資很少,資金存量更少,大多數微小企業均為租用廠房,可供抵押資產很少,容易造成資金鏈斷裂。”
而唐愛國則認為,生產成本在不斷增加,導致整車利潤驟減,在這種情況下,大企業唯有不惜成本來提高產品質量,從而擴大銷量來穩定原有的市場份額。但一些小企業缺乏研發能力,加上產品質量不高,被逐漸淘汰。一些電動車小廠,為了拉低自身產品價格,與大企業抗衡,搶占市場份額,選用劣質零部件,導致產品質量不行,同時也沒有良好的售后服務,這是倒閉的主要因素。加上一些企業主急于擴張,不考慮自身技術實力和市場環境,盲目開發研制其他電動產品,比如電動汽車,導致攤子鋪得太大,后期資金跟不上出現漏洞。
唐愛國覺得,目前整個電動車行業在沒有找到合適的替代產品之前,還是應該對電動車本身做精做細,比如電池自動省電功能、 續航能力等,從而提供產品整體質量。并且市場推廣、售后服務也是重頭。
常先生告訴記者,他為多家電動車廠配套生產車架,了解到這一行業中存在著一些“硬傷”。首先,為了應對價格戰,小廠在元件采購上就出現了“折扣”,例如以次充好。這種說法,得到了謝文偉的證實。電動車行業假冒偽劣猖獗,電動車塑件更為甚。由于塑件外形極易模仿,再加上我國知識產權專利技術保護法律的漏洞,致使電動車塑件模仿者肆無忌憚。
出路在哪?必須進行行業規范
為何電動車行業會出現這樣多的問題?常州市電動車行業協會秘書長謝文偉說,根源還在于沒有規范。只有行業規范以后,才能形成真正的實力企業,使企業健康發展。謝文偉表示,“常州曾是自行車的四大產業基地,然而,自行車市場的死亡,根源就是行業門檻太低了。而像摩托車,因為它有強硬的入行門檻,也有專門的國家產品標準體系,市場才不至于混沌。如果電動車行業再不進行行業規范,就會重蹈自行車行業的覆轍。”
謝文偉告訴記者,目前中國電動車整車行業在行業準入、國家標準體系、市場監管等層面存在諸多問題,希望通過行業呼吁,媒體呼吁,盡快制定出電動車的市場準入制度,以及電動車新的國家標準體系,并在市場監管層面進行加強,這樣才能從源頭上對行業進行規范,從而使企業進入健康發展的渠道。
據了解,目前,常州電動車協會已經在推廣“帶牌銷售”的電動車管理模式,市場銷售的電動車,必須是進入到車輛信息目錄的車輛,不達標準的電動車不予銷售和上牌。謝文偉說,“這將是我們從源頭上對電動車企業進行約束的一種努力吧!”
而常州經貿委經濟運行處的工作人員對常州5家電動車企業接連倒閉的現象并不擔憂。“這是市場調節中自然形成的優勝劣汰!”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