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要改行了!昨晚又一宿沒睡,現在馬上得去處理事情了。”6月11日8點左右,正糾纏在出現矛盾的蓄電池加工鏈上的一名代工企業主,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后,在室內焦慮地轉了幾圈,匆匆撂下這話,走了。這家已停工一個多月的企業此前投訴,自己為之代工的產業老大加工合同“強勢”更改,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數千萬銀行貸款面臨催貸,企業已經被逼到了懸崖邊。
有類似遭遇的還有大約二三十家企業。他們均是中國蓄電池行業知名企業,天能電池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能”) 供應鏈上的一群“下線”。不得已他們開始拼死借債還錢,或者轉型,或者遠走他鄉經營。
天能與其合作伙伴的這場合同變更和糾紛,是中國制造業重地長三角區域最近面臨問題的一個典型縮影。
管中窺豹,在當下制造業危機中,清晰地呈現出一個產融危局可能形成的肌理脈象。對其他區域危機應對,或有警示之效。
供應鏈合約之變
“長興蓄電池的產業變化,我們已經有所關注,所以對企業的信貸監測有所加強,但會嚴格依據信貸合同履行。”一國有銀行浙江分行的信貸負責人稱。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僅僅就這幾家面臨變局的供應商,不完全統計,牽涉銀行信貸資金起碼在3億元起。其中,并不包括掀起這場變革的龍頭老大——天能電池集團上市公司天能動力牽涉到的銀行信貸資金。
這場行業危機發生在蓄電池行業領域,這個被外埠看來因為將來電動汽車的出場而充滿潛力的領域,正經歷著一場時代的陣痛。
21世紀經濟報道根據這批供應商名錄調查發現,這場天能動力的合同變更事件,在年初就已經開始,如今,浙江美能電氣有限公司負責人馬先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感慨地說:“現在幾乎所有加工企業都處在虧本的邊緣,我們也準備不干了,內部正在商量對策。”
這家公司與國內大型蓄電池供應商天能集團合作多年,后者最近要求與下游加工企業重新簽訂合同,其主要內容包括延長電池質保期、降低加工費用等。
“修改合同對下游企業影響很大,好幾家企業都沒有簽,大家還在觀望。”6月10日,馬先生介紹,近期聽說好幾家已經停產或準備停產。這些還是浙江清理小型電池加工企業中艱難存活下來的企業,大批企業此前不堪環保投入的成本壓力而倒閉。顯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老大”的擠壓,似乎把他們推向生死邊緣。
然而對此種抱怨,天能今年新上任的一名高管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這是一種市場行為。任何在法律范疇之外的強迫性合作,都是有違市場經濟規律的。
在這場合約變局的事件中,有企業已經準備通過法律手段追責。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聯系上這家企業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稱,合同還有一年期限,這次是天能單方強制性終止舊合約,簽訂條件苛刻的新合同,并克扣貨款數百萬,他們認為涉嫌違約。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