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創富神話到斷崖式下跌,從產能供不應求到嚴重過剩,光伏行業在經歷2011-2012年最劇烈的過山車后,留給企業界和金融界一塊永久的痛。
4月21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目前光伏行業的回暖正在加速,近兩年幾個主要環節的增長率都在20%以上。”
同時,一組數據的變化能夠說明問題。“我們過去行業也有一句著名的話,就是光伏行業兩頭在外,多晶硅95%以上進口,組件95%以上出口,現在多晶硅自給率60%,組件自用率已經達到了34%,所以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一。”王勃華表示。
不過,市場的回暖不僅讓舊有的問題更加突出,同時也暴露出了新的問題。科睿迪創始人張冬平就告訴記者:“光伏行業是一個技術創新推動的產業,如果這個行業一直依賴補貼勢必會扼殺行業的創新性。同時,區別于上一輪光伏行業在制造業領域的投資熱,這一輪光伏業的回暖伴隨的是對電站的投資熱潮,但是電站投資過程中如何能讓資產的風險透明化仍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在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高紀凡看來,光伏行業在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比如到2030年,在全球都有一個持續發展的機會。
對于當前的電站投資熱,科睿迪創始人張冬平也表示:“影響光伏電站投融資和交易最大的痛點在于,資本方沒有參與光伏電站開發、建設和運營的全過程,對項目資料的真實性存疑,對電站實際運行績效監控也缺乏手段。如果電站質量一旦出現問題,勢必會導致資產的大幅度貶值。電站開發、建設和運維的‘黑盒子’一天不打開,低成本資金就難以大規模進入。”
盡管如此,光伏行業的巨大蛋糕仍然吸引著眾多進入者,包括金融業者,他們期望通過融資租賃的模式更好地讓風險透明化、可評估。
中信金融租賃副總裁邵賓就表示:“中信在新能源領域已經搞了一個基金,做了一個結構,基本上有一個50億~100億元的資金,投的都是新能源的項目,包括光伏行業的電站項目。”
天合光能系統事業部運維總監劉承磊則表示:“天合正結合自身的項目在構建一個機制,在建造、運維中怎么能夠構建一個讓光伏電站以及融資租賃公司能夠看得清未來,從而成為專業的電站運維服務商,解決光伏電站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和基于保護PR發電量的專業運維問題。”
不過,光伏行業的融資租賃仍然存在一個期限過長以及期限錯配的問題。比如聯想君創融資租賃董事長李思明就表示,國外光伏行業的融資租賃模式做得很少,原因是國外做光伏項目的租賃公司期限是15到20年,非常長,但一般的租賃公司最長的比如做飛機也就7到10年,沒有那么長的;第二個,是收益的錯配,如此長的期限,風險肯定是高的,期限越長,風險越高。
國銀租賃(天津)業務部總經理何百磊也表示:“光伏電站從去年以來,限電可能比較多,去年甘肅和新疆是非常嚴重的,到今年一季度這個問題沒有任何緩解。限電的一個原因是經濟結構調整導致整體用電水平在下降,去年整體用電水平增長只有5%,這個情況,可能從今年到明年都不一定會緩解。由此不排除限電和補貼的實質問題會導致一些光伏企業的現金流在這兩年出現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