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公司的營業收入從1400億大降422億元,降至977.45億元,需要多長時間?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給出的答案是1年。4月28日晚間,格力電器發布2015年年報,公司2015年度實現營業收入977.45億元,同比下降29.0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5.32億元,同比下降11.46%;基本每股收益2.08元;并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現15元(含稅)。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對于未來發展規劃,格力電器表示,將繼續以空調產業為支柱,大力開拓發展新能源、生活電器、工業制品、模具、手機、自動化設備等新興產業,將格力從單純的家電制造企業向新能源行業及裝備制造企業進行產業拓寬,打造成為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管理先進的國際一流企業,實現多元化穩健發展。
同時,公司將充分發揮大規模高水平的上游配套資源優勢,大力實施以“轉型升級共創綠色未來”為主題的下游產業鏈發展戰略,通過垂直整合,發展了以新能源、通訊電子、資源再生等為主的下游產業鏈。此外,格力電器表示,受益于原材料價格相對穩定,公司的盈利能力進一步得到提升,公司的凈利潤率由2014年的10.18%提升到12.55%,較上年提升了2.37個百分點。
那么,格力電器為啥會遭遇業績“滑鐵盧”呢?據界面新聞報道,在格力電器營收一年內大降422億元的背后,既存在于主營業務過于集中和單一,空調業務早在前幾年便遭遇發展的天花板,但是格力方面卻一直向外界釋放“空調業務”沒有天花板的假信號,從而導致一大部分投資者被格力當時所營造的假象所迷惑。
同時還在于格力電器的多元化擴張之路過于緩慢。過去幾年以來,董明珠一直以格力是一家專業化企業為營,并且表示格力就是做空調的。如今在主營業務頻頻遭遇天花板的背景下,格力電器才從去年開始開始加速新能源、生活電器、工業制品、模具、手機、自動化設備等新興產業。
然而“主業單一遭遇天花板,多元化緩慢增長沒亮點”,最終讓格力電器也在市場上也讓更多的商業合作伙伴遭遇發展的新迷茫。接下來的格力空調業務到底應該何去何從?失去了快速增長和發展的格力空調,又如何可以為其龐大的線下市場分銷網絡和商家帶去穩定的收益和回報?
可以看到,在過去兩年來格力已經“四面開花、八面出擊”的多元化擴張業務中,冰箱、小家電,以及手機遲遲沒有在市場上進入穩定發展的軌道,也沒有成為經銷商可持續發展的新支撐和新軌道。
不過,在專業人士看來,去年空調市場的低迷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格力空調營收在一年內暴降近3成,這背后應該是格力電器掌門人董明珠借行業低迷時期“甩包袱”、“擠膿包”,將過去的持續大漲積累的壓力釋放掉,從而謀求在接下來的格力電器轉型“輕裝上陣”奠定基礎。
實際上,所謂格力電器業績糟糕是自我縱向對比,若放在中國家電行業的大盤子里橫向對比,格力電器的業績絕對值仍然是比較出色的。
比如,以格力空調營收占格力電器88%計算,則2015年格力空調實現營收約為860億元,這是什么概念呢?找個參照物對比一下你就知道了,2015年,聲稱要做中國空調老三的志高控股,實現營收77.74億元,不足格力空調的1/11;凈利更是虧損高達6.9億元,則完全沒法和格力對比了。但是,若換個參照物對比,董明珠的心情可能就沒那么好了。
2015年,美的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384億,同比微跌2.28%;歸母凈利潤127億,同比增長21%;每股收益2.99元。分紅預案是,每10股派現12元并轉增5股,分紅總額51億元。格力電器在“營收”、“凈利”、“營收增幅”、“凈利增幅”四項關鍵指標上,全面、大幅落后美的集團。
但業內人士提醒,不能簡單地看格力電器財報數據。該人士認為,不排除格力電器對2015年相關數據進行了人為干預的可能,“真實數據的確不能令人樂觀,但尚不至于如此糟糕。”該人士表示。
人為干預2015年度數據的目的是什么?在于為2016年一季度業績騰出較大的上升空間,以此提振資本市場的信心。問題在于:接下來二、三季度怎么辦?業績最終還是靠實力支撐的。
據一線經銷商反映,格力空調2016年一季度實際銷售情況仍舊不能令人樂觀,庫存居高不下,銷售難以啟動,前景令人擔憂。此前,曾有經銷商反映,2015年第四季度格力向渠道壓貨量仍然較大,由此看來,貫穿2015年全年的高庫存及價格戰,并未從根本上改變格力的壓貨銷售模式。
值得玩味的是,雖然業績遭遇“滑鐵盧”,但在格力電器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出現了寧波普羅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股4290萬股,為2015年新進股東。寧波普羅非投資公司,法人代表為何劍峰,公司間接股東就是美的投資和何亨健本人。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