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果粉,還是蘋果的競爭對手,都對iWatch翹首以盼。據路透社報道,蘋果希望借iWatch打造全新的移動醫(yī)療平臺。
筆者認為,在首款iWatch規(guī)格和平臺運行規(guī)則沒有被蘋果公司正式確認前,談論其市場前景還過早,就像一個胎兒還在媽媽腹中孕育時,就談論他是否能考上清華一樣,純屬娛樂性占卜。但蘋果iWatch跳票多次,憋也該憋出大招了。
為何智能手表“火”不起來?
目前市場上在售的智能手表,林林總總有30多款,但從市場反饋看,無疑都算不上成功。智能手表之所以“火”不起來,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硬件上存在明顯的缺陷和短板;
目前已經上市的智能手表,在硬件上都算是先天不足的“早產兒”,芯片、電池和顯示屏等關鍵組件的供應商,面對可穿戴設備即將到來的浪潮還沒完全準備好。
2014年的CES大展上,英特爾展出的愛迪生(Edison)芯片,雖然小到與普通SD存儲卡相近,但如果用它來做智能手環(huán)和智能耳機,便可想象成品的體積有多大。這個被英特爾視為未來可穿戴芯片市場的拳頭產品尚且如此,就能明白目前的智能手表還是顯得如此笨拙的原因了。
電池技術其實近幾年發(fā)展還是相對緩慢,單位體積的電荷容量并無明顯提升。目前市場上在售的智能手表,如果用戶高密度使用,甚至需要一天充一次電。根據飛思卡爾等廠商透露的產品規(guī)劃,未來無線充電方式可能會成為智能手表的標配,但電池容量和續(xù)航時間短期內依然看不到明顯改善和提高的跡象。
第二,產品定位模糊,用戶群不明朗;
目前在售的智能手表,都需要借助智能手機才能實現(xiàn)其完整的功能,它看起來更像是手機的高級附件,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產品。中老年對健康更在意,但除了極個別對新生事物愿意嘗鮮的中老年數(shù)碼極客,目前智能手表枯燥無味的應用難以吸引他們。
平板電腦之所以廣為流行,與它可以簡易上手的特性密不可分,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基本無師自通。而智能手表,既滿足不了廣泛性的通用性需求,又滿足不了特定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賣得不好,便是自然了。
第三,缺少殺手級應用和商業(yè)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