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紡織業老板,已經從業數十年,從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中國外貿行業的一個更形象的注腳:經歷過創業的艱難,體會了火爆的年代,到如今,也在目睹這一行業的痛苦轉型。作為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外貿出口的紅利期早幾年開始就已經過去了。外貿老板們一直處在轉型的痛苦中,他們有的退隱江湖,有的試圖從外貿轉型改做內貿,有的則試圖堅守在外貿行業,但嘗試用電商方式做外貿。
無論如何,外貿企業主風光不再,痛苦不已。除了鼓勵之外,我們還能做什么?這個問題,提給各級政府部門、外貿相關行業經營者、以及媒體朋友們。如下我推薦《國際金融報》的一篇傳遞外貿企業主痛苦心聲的文章,作者為傅光云。以引起我們大家的思考和討論。
顧心逸已有66歲,是貴詩迪商貿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主要從事服裝外貿生意。他的工廠位于浙江省海鹽縣的一個開發區,是貴詩迪商貿有限公司的供應商之一,由于原老板經營不下去,以免廠房、設備租金的“零成本”方式,委托顧心逸全權經營5年。為免除此前公司的債務煩惱,他注冊了浙江貴詩迪服飾公司。為此,顧心逸不得不經常往返上海與海鹽之間。
風光不再
在一片寒雨中,浙江貴詩迪服飾工廠3排廠房之間行人稀少,了無生機。原來3排樓都是車間,現在2排已空著,用作倉庫,堆堆東西。廠子曾經辦得如火如荼2007年、2008年、2009年,每年都要做到一億元的產值,2010年開始,每況愈下,去年只做到4000多萬元。以前形勢好,工人工資低,訂單價格高,國家還有優惠政策,現在什么都沒有了。
浙江貴詩迪服飾公司辦公室主任葉龍透露,現在的形勢是,上半年,單子能夠做到不虧損,老板已經很開心了。“因為一般都要虧損20%。”對于工廠面臨的困境,葉龍總結為三個因素。“一是單子價格低,第二是工人難招,第三,人力資源成本不斷上漲。”在開著工的中間廠房,記者看到七八十個男女工人正有條不紊地裁剪著,其中有不少中年女性。后面有近一半的機器空置著。
現在裁剪工人不到200工人,原來有800多名,減少了3/4以上。工廠原來有1300多人,現在只有300多人,也減少了3/4。原來廠里,70%是外地工人,現在倒過來了,70%是本地人。葉龍介紹,現在工人難招。“年輕人不愿意做紡織工人,覺得辛苦,所以本地工人大多是四五十歲,外地工人也在減少。由于當地工廠紛紛設立,外地人更愿意在家鄉工作。”
為此,顧心逸一改此前服裝企業規矩,提高工資10%,每月結清,工人現在的平均工資四五千元,比2010年前漲了兩倍,但即使是這樣,還是招工難。浙江貴詩迪服飾工廠曾經一度是海鹽當地的優秀企業,獲得當地政府的多次肯定。如今情形不禁令人唏噓。
糾結的外貿
浙江貴詩迪服飾工廠的困境似乎并不孤獨。在距浙江貴詩迪服飾工廠不遠的地方,另一家同樣一度輝煌的服裝企業,遭遇了和浙江貴詩迪服飾工廠一樣的命運,大部分生產線停產,經營陷入困境之中。
廣州天美印染公司總經理殷圣林說:“這兩年,我的外貿單子全廢了,主要做國內市場了。”現在外貿形勢非常差。此前,殷圣林的公司主要以做外貿生意為主。
顧心逸們的痛苦在外貿整體形勢上得到了反映。無論以人民幣還是以美元計價,中國前4個月外貿總額均在下降。縱觀國際市場,在進一步分化。有專家表示,中國的外貿增長要素和約束條件正在發生變化:勞動力成本進入上升通道,企業面臨的資源環境等外部成本約束加大,以技術創新為支撐的新增長格局尚未形成,出口空間受到擠壓。
外患增加
5月14日,越南部分地區發生較大規模騷亂,一些中資工廠受到沖擊,引發了國人的擔心。其實,除了這些非正常行為,越南的另一項舉措同樣令國內企業憂心。越南正試圖加入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如果成功,越南出口到美國的服裝是零關稅,但中國的服裝出口到美國,化纖產品征23%的關稅,服裝征16%-17%的關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