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汽車近期的熱點是,自上周五美國特拉華州破產法院宣布將電動車制造商菲斯科公開拍賣后,同時華人的萬向集團老板與李澤楷反復較量,昨日李澤楷旗下公司更是將價位提升為5500萬美元,這是經過三輪爭搶后,超出最初價位2500萬美元的兩倍。
這個時候,筆者建議,回到年初菲斯科汽車開始在中國幾家汽車制造商游說兜售的態度,冷靜對待這次并購行為,并且應該認真考慮此次并購能給購買方帶來的價值,也即是新能源汽車方面利好,否則有可能淪為第二件“兩龐薩博收購案”。
事實上,無論是吉利汽車、東風汽車還是北汽集團,都對菲斯科汽車表現出興趣,進行國際并購都有幾個基本的驅動力,這也是自主汽車“原始沖動”:購買品牌來增大消費者的認知度、購買傳統車企沉淀的技術來提升自身技術含金量、靠購買車企賺取利潤,除此之外,作為國有自主汽車還要滿足相應的政治任務。志愿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發力是件好事情,至少能夠說明,在一些尚未明確的車市有著努力的行為,落到實處,想從這家頻臨破產的企業找到相應的食物卻非易事,筆者簡單分析三點。
第一、新企業菲斯科核心價位未必物有所值。
我們能夠看到一些典型的汽車企業并購案例,包括吉利汽車并購沃爾沃汽車,但是菲斯科汽車并購案例卻有著較大的不同,沃爾沃等傳統汽車企業具有核心吸引力:具有完整的研發及生產體系、一定數量的忠實消費者、以及完善的管理和資金注入可以快速進行營利,這些對于菲斯科汽車來講,也是從未經歷的、夢寐以求的事情。
菲斯科品牌價值不足、技術積累有限。事實上,菲斯科車企的名氣遠不如設計師菲斯科大,作為行業的人士,對于這家車企的認知更多體現在媒體上面。對于公眾來講,更是這樣,這家公司成立僅僅幾年的時間,從建立的2007年到現在,這家公司給予大家的印象就是一次美國地質災害中多輛車輛受到損害然后和保險公司開始了長期的官司。從品牌來看,這家企業更多地體現在一個優秀的領軍人物,著名設計師菲斯科,意見不和,離開公司。
歸結到技術和車型上面,甚至到目前,這家公司整車加工中心還是委托代工,這樣的一家企業,和中方需求的品牌、技術都相差甚遠。換成任何人花費大量的錢財去購買這樣的車企都不能算是一種成功。中國車企對于現有品牌的渴求超出你我想象,可以回顧下“兩龐薩博收購案”失敗告終之后,青年汽車繼續不舍地追逐破產的薩博,反反復復,歷盡艱苦,目前萬向老板和李澤楷之間的競購或多或少有此前的影子在里面,顯得很不理智。
第二、菲斯科未必能夠打造成新“特斯拉”。
沒品牌、沒技術積累,那主要的原始沖動應該就是賺錢,無論是萬向還是李澤楷競購菲斯科汽車的原因是因為特斯拉汽車在全球范圍內出現了熱潮,做類似領域的菲斯科汽車似乎也顯得前途無限,這里面要談兩點,第一點是特斯拉汽車目前并沒有完全驗證高端電動車已經是一條成功的商業模式,特別是幾次失火之后,還有很多需要特斯拉汽車的老板艾倫木斯克去應對。第二點目前的菲斯科汽車無論從產品上還是從商業模式已經遠遠落后于當下的特斯拉汽車,這樣的情況,這樣攤子花大錢去購買,并沒有太多的可利用之處。
特別是,菲斯科真實的情況就是因為沒錢賺,才找下家救助。當然,很多人要提示筆者,特斯拉汽車賺錢了,能否把菲斯科整合成特斯拉汽車賺錢?萬向或者李澤楷是否具備艾倫木斯克的能力?這點可能也需要懷疑。
第三、并購新能源車企不如創新打造。
新能源汽車市場沒有既定的規則,這里面需要找到本土消費者的興趣點,并且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產品開發,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讓新能源汽車企業找到真我,但是目前來看,大多數人想要找到捷徑,特別希望能夠找到金錢能夠買得到的捷徑,這里面是否真的合適?
歸結到菲斯科汽車并購上,目前兩個競購方都是對新能源汽車抱有興趣,并且都是華人的身份,可能以后還要引進國內,這個時候就要充分考慮到這個車型是否真正讓消費者認可?簡單地講,中國車市消費者購車行為多數屬于第一輛車,購買第一輛車總是偏向于成熟技術、性價比高的汽車。如果換到多年前的美國或者歐洲也是這樣,初期的我們對于油耗沒有概念,對于汽車日常油耗的成本也沒有概念。所以從這點來講,中國消費者,現階段的消費者還沒有接受電動車。況且,菲斯克做的是電動車里的超級跑車,在中國玩超級跑車的人少之又少,即使玩跑車怎么可能選擇這個非著名品牌的跑車呢?
所以,更清楚一點來講,我們現在去花錢并購菲斯科汽車,為什么不考慮一下其它的路徑,特別是萬向目前已經用了電池制造商A123,完全可以拿出這些錢和一些比較著名的超級跑車聯合研發,打造一個全新的、品牌上名氣大的新能源超級跑車的品牌,這樣的話,不僅僅性價比很好,在市場上可能認知度和接受度也更高,同時對于李澤楷來講,同時作為華人,也不用花如此多的價錢在冤大頭上,這些又是何樂而不為呢。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