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8日下午四點多,中冶集團總經理張兆祥在北京正式對外宣布,經國務院批準,中冶集團將與五礦集團實施戰略重組。五礦集團總會計師沈翎透露,這兩家央企的戰略重組是兩大集團就業務和市場分析后所做的自主選擇,自今年8月開始著手準備,于近日獲得國務院的批準。按照重組方案,中冶集團將整體并入五礦集團內部成為下屬上市公司,重組分三步走,預計完成兩大央企的重組需要兩至三年。
中金公司研究部副總經理廖明兵認為,兩家央企的重組可帶來多項好處,不僅可進行資源與業務的互享共利,還能實現互補,共同做大做強雙方的優勢業務。按照廖明兵判斷,中冶的資源業務或將切割給五礦集團相關板塊,而五礦集團的基建地產業務或可能劃撥給中冶集團。
這是繼中國南北車、中電投與國家核電合并之后,近期央企整合重組的最大動作,也被外界視為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中央企業層面供給側改革增添發展動能、驅動轉型升級的首個發力之舉。
在重組事項清晰后,中國中冶及其相關板塊的上市公司將于12月9日復牌。
整體并購
今年8月20日,中國中冶開始停牌,公告稱正在籌劃重大事項,當時市場就在推測中冶集團或將與五礦集團合并。據記者了解,五礦集團與中冶集團的重組傳了有好幾年了,甚至有消息稱五礦集團總經理上書中央,建議組建大型跨國礦業集團,由五礦集團牽頭,聯合中冶集團、中國有色集團及部分中信礦業資產,聯合組建跨國礦業投資建設集團。這一消息最終沒有落實,可五礦與中冶的聯手卻成為了事實。
當天在戰略重組溝通會上,張兆祥向記者透露,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要求與國資國企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冶集團整體進入中國五礦集團,重組后,中國中冶成為新五礦集團的下屬上市公司,中國五礦成為中國中冶的實際控制人,而國資委則成為中國中冶的最終控制人。
據公開資料顯示,五礦集團成立于1950年,主要從事金屬礦產品的勘探、開采、冶煉、加工、貿易,以及金融、房地產、礦冶科技等業務,主要海外機構遍布全球34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7.7萬員工,控股7家境內外上市公司。2014年,中國五礦實現營業收入3227.57億元,位列世界500強第198位,其中在金屬類企業中排名第4位。
中冶集團則是全球最大的冶金建設承包商和冶金企業運營服務商,是國家確定的重點資源類企業之一,是國內產能最大的鋼結構生產企業,在上海、香港兩地成功上市。2015年公司在“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位居第326位,在ENR(EngineeringNews-Record全球工程建設領域最權威學術雜志)發布的“全球承包商250強”排名中位居第10位。
按照張兆祥的解釋,此次中冶集團與中國五礦實施戰略重組,不是簡單的“連線”合并同類項、單純地追求體量上的“巨無霸”,而是雙方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協同發展、做強做優做大、提高國際競爭力的聯姻。
據悉,兩家央企重組后的定位是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金屬與礦產企業集團,以做國家資源安全的保障者、產業升級的創新者、流通轉型的驅動者為戰略定位,形成集資源獲取、工程設計、項目建設、開發運營及產品流通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整合優勢和綜合服務能力,大力提升在國際金屬礦產資源領域的資本實力與競爭能力,為國家金屬礦產資源安全和緊缺金屬產品供應提供保障。
在張兆祥看來,戰略重組構建起的具有先機優勢的國家戰略性行業發展平臺,必將給企業增添新的發展動能,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厚植更為扎實的發展優勢,驅動企業加速轉型升級。
沈翎亦指出,作為同是世界五百強的兩家央企重組后,資產規模將超過七千億元,營業收入也將超過五千億元,利潤總額近百億元,或將晉身世界百強企業之列,在做大的同時,重組后的新五礦集團將提供從原材料供應、物流、貿易全產業鏈的一條龍服務,并利用好互聯網平臺做優做強國內外市場。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