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中國的太陽能電子板在歐洲成為熱門話題,“中國制造”汽車似乎在不久的未來會步其后塵。
歐盟日前表示,中國目前所生產的太陽能電子板是世界總需求的兩倍;中國人為了迫切地拋售多余庫存,開始在海外傾銷該產品。歐盟認為中國在歐盟所銷售的太陽能電池板比正常市價低88%,因此,前不久歐盟決定對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關稅。
汽車庫存危機凸顯
我不是光伏產業的專家,在這里并不想談論孰是孰非,我只是單純地想指出,中國汽車業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面臨相似的情形。到2018年,隨著中國和外國汽車制造商的新工廠遍布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中國汽車年產量屆時預計會超過3000萬輛。如果你對這個數字沒有概念,那么讓我解釋一下,這就是美國整個車市的兩倍。
然而,與過去十年中國汽車業炙手可熱的增長率相比,現在中國的汽車需求已經開始顯著放緩,產能和銷量之間的鴻溝日益擴大。據報道,該國5月份汽車庫存繼續上升。不過,面對這種情況,中國官員仍然表現得比較樂觀。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此前曾說:“在過去30年間,每一次在我們認為中國汽車業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時,最后都證明我們錯了。”
也許是這樣。不過,如果只是回顧過去,你可能會忽略現在在你眼前所發生的一切。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汽車產能擴張得十分迅速,到2020年,中國和外國汽車制造商已經宣布了數十億美元的擴張計劃,這在中國汽車史上可是前所未有的。如此龐大的生產基地遭遇中國車市近來增長乏力,這將會導致供給和需求完全失衡。他們生產的汽車無法在中國境內吸收,就迫切需要在海外市場找到買家。
海外市場尋找買家
有些人已經開始注意到中國汽車出口這個迫在眉睫的威脅。最近,菲亞特-克萊斯勒首席執行官馬爾喬內就警告說:“就算中國汽車的出口量只占生產量的10%,我們在本土市場也會面臨巨大風險。” 盡管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汽車出口量卻在飆升。去年,中國汽車出口總量首次超過100萬輛,這個數字可能到2016年就會翻番。當前,中國汽車大部分都是出口到非洲、中東和南美等新興市場;因為比起配置而言,那里的顧客更關心的是價格。
不過,中國人現在已經開始向更加成熟的市場如澳大利亞、南非等國出口,給本土制造商帶來威脅。今年5月,福特汽車公司宣布,不會再在澳大利亞生產汽車,原因是匯率波動和來自亞洲制造商的激烈競爭。注意了,這里所說的亞洲人不只是日本人和韓國人,還包括中國人。福特澳大利亞總裁格拉齊亞諾表示,從長遠來看,福特在澳大利亞生產是行不通的。澳大利亞消費者發現,他們對起價1.2萬美元的中國產品根本無法抗拒。
中國車企在歐擴張
與太陽能電子板一樣,決定性的汽車戰役將在歐洲打響。現在,中國人正在以年輕的東歐市場為橋頭堡,企圖攻占這片大陸。中國最大的SUV制造商——長城汽車已經計劃好在羅馬和另外一些歐洲國家首開設展廳。毫無疑問,他們在歐洲的發展狀況在未來幾年對美國市場也會產生影響。
如果中國汽車需求未來依然不溫不火,我敢打賭,在歐洲街道上會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汽車。到時候又到了歐盟出場時間,宣布這些汽車低于市價多少。歐盟對太陽能電池板征收懲罰性關稅,中方也表達了不滿,毫無疑問他們也會對歐洲利潤豐厚的出口到中國的豪華車展開調查。
不過,隨著貿易戰愈演愈烈,很容易忽視這其中的核心問題,就是產能過剩。不管是外國還是中國制造商對新工廠的巨大投資,都是建立在中國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前提之上。不過,現實顯然不是這樣,產能過剩的痛苦才剛剛開始。
(萬瑩編譯自《華爾街日報》,邁克·鄧恩是一位中國汽車業資深專家,1986年以來就在中國生活,為全球和中國汽車制造商提供咨詢超過20年。本文標題有改動。)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