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多元的公共輿論場中,靠“媒治”維護消費者權益、打擊不良企業,正在凸顯其有限性。
昨晚,一年一度的央視“3·15”晚會再次登場,蘋果中國售后政策涉嫌歧視、周大生黃金涉嫌摻假等被曝光,屏幕展現的情況觸目驚心。
不過,在昨晚的網絡空間中,很多網友倒是對蘋果被曝光有些不以為意。很多人表示,蘋果的售后算是不錯的了。盡管不知道這是網絡水軍,還是網友自發的支持,但是,這很像去年的麥當勞被曝光之后的情況。當時,很多人反而覺得,去年的央視曝光,更像是給麥當勞做了一次“品牌宣傳”。
或許,央視曝光蘋果的售后問題是實情,部分網友反映的也是實情。蘋果的中國售后存在問題,可是,與中國不少企業的售后服務來比較,蘋果的售后恐怕不是最差的。
然而,此事恰恰也說明,在多元的公共輿論場中,靠“媒治”維護消費者權益、打擊不良企業,正在凸顯其有限性。在信息更加充分的輿論空間中,媒體難以繼續充當一錘定音的“判官”。
同時,這也表明了中國消費者權益的脆弱。蘋果中國售后政策涉嫌歧視,卻仍然能令中國的不少消費者覺得“還不錯”,麥當勞加熱過期的食品重新賣給顧客,居然讓人覺得比那些用地溝油的飯店“有良心”,可以想見這種畸形的“好評”背后,消費者的權益保護該是多么糟糕,各種產品和服務質量的監管又是何等的脆弱。
維護消費者權益,本來不能指望“媒治”,“3·15”晚會本來不應該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靠“3·15”晚會,也解決不了中國的產品質量問題。當蘋果、周大生、江淮汽車、大眾等知名品牌被曝光之際,人們不禁要問,對這些問題產品和服務的日常監管在哪里?
蘋果的售后條款要不要經過有關部門的備案和審查?有關部門對周大生的黃金飾品,有沒有日常的檢測?而江淮汽車車廂生銹問題,消費者投訴多了,有關部門有沒有介入調查?還有大眾的問題,其早就在國外召回了,為何同樣的問題,還要等到被“3·15”晚會曝光?
眾所周知,運動式執法解決不了問題,運動式的消費者維權,一年一度的集中曝光,也根治不了問題。“3·15晚會”辦了二十幾年了,為何產品質量、服務問題還那么多?當然,這并不是說,3·15晚會沒有必要辦下去。只要消費者仍然弱勢,3·15晚會當然要繼續辦下去,而且類似節目最好還應該日常化,每天都有曝光。保護消費者權益,不能靠一場一年一次的晚會,而應該強化消費者保護的立法和執法,別等著消費者向媒體投訴,才去解決。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