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5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在京成立。該會給自己定位為三個層面:一是中國電動汽車領域跨學科、跨行業、跨部門、跨所有制的、非官方和非盈利性的政策和學術研究的會議平臺;二是中國電動汽車領域政府人員、專家學者和行業人士自愿參加的高端交流平臺;三是國家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第三方智庫。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個政府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的平臺。
中國新能源汽車推廣已有5個年頭,雄心勃勃的計劃和目標總是屢屢落空,到現在還有找不著北的感覺。筆者認為很大原因是新能源汽車的推廣一直是政府唱獨角戲,行業、企業被動地、盲目地跟著政府的指揮棒轉。而政府決策者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推廣的目標、推薦的車型、鼓勵的政策不斷調整。
5年間,政策的每一次變化,都引起新能源汽車發展走勢的變化,都引起激烈的爭論和批評。比如,在世界都沒有弄清楚哪種技術會成為新能源汽車主流技術的情況下,我們為什么要規定所謂技術路線,準許或限制一些技術的發展?在混合動力汽車已在許多國家實現商業化銷售的時候,我們為什么停止給混合動力汽車的補貼?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正處于艱難爬坡的關鍵時刻,我們為什么突然推出補貼退坡機制,而且是大幅度、快速度的退坡?
如果說5年前政策多變是因為剛起步,那么5年后還出現4個月一變的政策,只能說明歷經5年磨礪,政策制定者還沒找到方寸。正因為此,政府與行業、企業都感覺到了運轉不暢,都希望能夠有所改變,“百人會”也就應運而生了。
看看“百人會”成員名單,可謂陣容強大、齊整。顧問委員會12人,有8人是現任部長、副部長級官員,有4人是原部長、副部長級官員;學術委員會15人,有11人是兩院院士;理事會成員包括工信部、公安部、科技部、財政部、標準委以及京滬廣深杭地方政府要員,還包括汽車、能源、信息、交通領域的相關企業家和高校及研究機構。
這個名單,可以明顯看出“百人會”的官方背景。理事長陳清泰在成立大會上并不避諱此事:“百人會”的方案得到了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和現任副總理馬凱的認可。也正是這種濃濃的官辦色彩,使我們看到了中央解決新能源汽車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的決心、信心和思路,看到政府希望借助“百人會”打破各個部門和行業之間的邊界,統籌協調,尋找中國電動汽車發展的突圍之路。
這個平臺如能落地,起到溝通上下、聯絡左右、集思廣益、博取眾長的作用,成為一個有用的智庫,讓政府的決策更科學,那就是中國新能源汽車事業的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