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主持中國汽車論壇主論壇的互動環節,我有些“偷懶”地問了各位互動嘉賓一個共同的問題,要求他們對中國汽車產業提出自己的建議。這些互動嘉賓多是各汽車大國的汽車協會的會長或秘書長,每年我們都有兩次見面的機會,一起開世界汽車組織(OICA)理事會和會員大會,一起看日內瓦車展。和他們在一起時,我聽到的多是稱贊的話,稱贊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迅速,稱贊我們活動辦得好。而這一次在我正式要求他們提出建議時,他們的回答卻使我有振聾發聵之感。我深深地感到這些外國同行是真正的業內專家,他們的建言是“忠言逆耳”,他們道破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關鍵問題:
其一曰,質量問題會毀掉品牌。嘉賓們舉了韓國某著名品牌為例,上世紀七十年代,該品牌初進美國市場時出現重大質量問題,其后果是企業損失數億美元,完全退出美國市場,該品牌再進美國市場已是十幾年后。幾乎同樣的故事在某著名德國品牌身上也發生過。現在,中國品牌轎車開始出口,出口的數量越來越大,市場國的法律條件也越來越健全。中國企業真應該認真記取這些刻骨銘心的教訓。中國的崛起,中國汽車品牌的強大,必然引起利益格局的變化。我堅信必有中國品牌汽車能躋身世界名牌汽車之林,但我也預感到必有中國品牌汽車因質量問題,特別是出口發達國家發生質量問題而敗走麥城,甚至萬劫不復。
其二曰,中國品牌汽車應改變分散重復、惡性競爭的局面,對此行業應該自律,政府應該引導。至今年三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已連續七個月同比產銷下降,市場占有率下降6個百分點,已引起全國關注。究其原因,合資生產的外國品牌汽車全力下壓、總體增速放緩、出口下降是重要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應是中國品牌乘用車競爭力弱。而造成中國品牌乘用車競爭力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分散重復。2013年,中國品牌乘用車銷售720萬輛,中國品牌轎車銷售330萬輛,數量可謂不少。如果中國品牌乘用車和轎車像美國、德國、日本等汽車強國一樣只有3-5家,應能成長得很好。但不幸的是中國品牌乘用車和轎車按企業算近20個,按車型算超過100個,幾乎都形不成經濟批量,大部分品牌在微利或虧損的狀況下運行。對此狀況,行業難以自律,政府缺乏引導。在此,有人會問,中國品牌的分散重復問題難道不應該用市場競爭的方法解決嗎?政府還可以干預嗎?而在論壇互動中,韓國嘉賓的回答是政府應該引導。現在,業內都知道韓國汽車產業發展驚人,其實其政府引導得法是重要原因之一。反觀我國政府,面對中國品牌的分散重復局面一籌莫展,不扶強,不抑弱,縱容非市場因素干擾市場,實際上置中國品牌汽車于比一般市場競爭更難的境地而不顧。我承認:此事甚難!我對此也只能提出批評而提不出建議。
對于以上兩點,我希望能引起全行業的重視。特是后一點,我對當前中國品牌乘用車的非正常市場競爭態勢非常非常擔心!
(作者系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